当前位置:首页教育专题高考

长征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2024-01-25 09:43:00


长征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长征教学设计 篇1

  之三

  佚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篇2

  之四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学习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具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绘有红军过雪山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指名读第六组“导读”。说说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这一组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二、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1.《长征》

  这首诗是毛主席1935年10月写的。(板书:长征1935年10月)

  2.出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图,简单介绍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消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历尽艰苦,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比如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穿过草地等,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逶,读w5i,不要读成w7i;迤y0,不要读成y@;磅,读p2ng,不要读成b4ng;礴,读b$;丸,读w2n;岷,读m0n,不要读成m!n。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视情况作解答,大多放在讲读诗句过程中解决。)

  四、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五、理解诗句。(先同座试讲,再指名逐词逐句讲解,教师酌情指导。)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指红军在长征中遇到无数的艰难困苦;“只等闲”只当作平平常常之事。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解释一下。

  (3)红军为什么把无数艰难困苦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因为红军有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乌蒙”指“乌蒙山”。“五岭”“乌蒙”是上一句诗中“千山”的代表。

  (2)“逶迤”,形容山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磅礴”,气势盛大。“逶迤”“磅礴”说明“五岭”“乌蒙”的险峻雄伟。

  (3)“腾细浪”,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走泥丸”,滚动着的泥丸。在红军眼里,险峻雄伟的高山就像是细小的波浪、滚动的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云崖”,指金沙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云崖暖”,金沙江水流很急,激浪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桥下水流湍急,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叫人看了心惊胆寒,所以说“铁索寒”。

  (2)简单介绍红军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的经过,帮助理解这两句诗。

  (3)从“暖”和“寒”这两个字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含义?(从“暖”中可以体会到战士们的喜悦心情,从“寒”中可以体会到长征的惊险悲壮。)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处,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三军”,指整个军队。“开颜”,就是笑。

  (2)出示绘有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

  (3)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六、练习朗读。先各人练习,再指名朗读,要读得准确、流利。

  七、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将生字抄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岷山尽开颜万水千山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有错的课后订正。)

  二、指名讲解听写的词语。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这是一首七律诗,每句七个字,在节奏上是每句四顿。读时应按以下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教师范读。注意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3)学生自练,再指名朗读。

  四、指导背诵。

  1.指名试背。

  2.齐背。

  五、读了这首“长征”诗,你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谈具体一些,特别是要说清楚自己是怎么从诗句中体会到的。)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

  2.预习《伟大的友谊》。

长征教学设计 篇3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了解每一句诗描绘的情景。能按诗句的停顿读诗。

  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初步按照诗句的停顿读诗。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五)作业 。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读懂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全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逐句讲解,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读一句讲一句,先说说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反复读全诗,讨论、交流。

  1.说出你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的理解?这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这是实际上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这是红军战士眼里的山。这样对比来写,写山的大,表现出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面对的艰难困境;写山的小,表现出红军把这些艰难困苦当作平常的事,反映出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暖”一“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打着两岸,给人一种暖的感觉。当红军来到大渡河时,河上的泸定桥上只有十三根铁索。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沪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三)读全诗,展开想象,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意境和自己读后的感受。

  (四)用自己的话练习说说这首诗的大意。(请注意不要把“大意”说成“译文”也不要和“概括全文内容”相混淆。“大意”应该是:①以诗句所述及的内容为主,但可适当地增加一些实际存在而诗句没有提到的内容。②能够反映诗句所描述的人、地、事的基本面貌,比较直接具体。③叙述次序不必和诗序一样。这首诗的大意可以这样概括:红军不怕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把跨越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绵延四省;乌蒙山气势雄伟,然而红军战士却把它们看成是微波细浪和小小的泥丸。红军战士以喜悦的心情和旺盛的战斗热情巧渡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以大无畏的精神飞夺天险泸定桥。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次大小的战斗。当翻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艰苦卓绝的斗争,展望无限美好的革命前景,红军战士怎能不喜笑颜开呢?)

  (五)试给全诗分段写段意。

  (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一联。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篇。第二联、第三联的诗句承接上联展开,使“难”、“万水千山”和“不怕”、“只等闲”有了具体事例。第二联写山,第三联写水。第四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全诗。)

  (六)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这首诗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中心思想: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

  (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背诵这首诗。

  (九)作业 。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长征教学设计 篇4

  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 (略)。

  附板书:

  15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 欢快心情

  分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无限喜悦

长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 (《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 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 (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 (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 (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 (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 金沙江有什么特点 "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 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 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 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 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略).

  附板书:

  15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 欢快心情

  分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无限喜悦

长征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新词

  2. 能力目标:在读中悟情感,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3.情感目标: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 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电影《长征》的录象片断。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影片断,给你留下影响最深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工农红军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 通过本课和课外资料,展示你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二.认识新字生词

  1. 默读,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wēi  yí      páng  bó    mín  shān     yún   yá

  逶   迤      磅    礴     岷    山     云    崖

  三.品读。

  1. 教师范读,轻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

  2. 自由朗读课文

  3.师: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

  (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请在大屏幕中指出。边出示画面边请学生谈想法和体会。

  四. 细节探究

  师:在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谈谈你的理由。(可让学生读出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总说,统领全文)

  诗中哪几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学生交流)

  (1)“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2)“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与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

  “逶迤“和”磅礴“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山和乌蒙山比喻成“细浪”和“泥丸”更能反衬出红军不怕困难,伟大的气魄。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1)课件出示金沙江画面,老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2)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放音乐。

  “暖”与“寒”分别用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花开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热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

  “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的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士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放《飞夺泸定桥》音乐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正在途中,还没越过岷山,那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四方面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胜利,充分体现红军战士们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师:所以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课件出示毛泽东语句)。

  五.齐读诗

  1.师:这首诗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浩荡的气势震山河,现在它被谱上曲子,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欣赏《七律长征》。(播放歌曲) 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2.是呀,长征历尽一年,约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上有空袭,下有围追堵截,(大屏幕出示过雪山草地,长征路线图)终于在1936年取得了长征胜利。

  3.请同学们包含深情的再读一遍课文。(全体起立)

  六.拓展

  在学习中我们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说说你的理由。(作者:冯世磊)

长征教学设计 篇7

  课 题

  《七律·长征》 页码 136 课型 阅读 主备教师 罗承总 教学 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 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 难点 利用暖与寒对比突破体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 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设 计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我们今年过完了祖国母亲60周年的生日。其实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2师小结: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3、指名读: a:páng bó,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两个铁球同时着落》中它读bàng,这是一个多音字。 b:一齐读注意刚才提醒的字音,我们一齐来读(生一起读整首诗)读得不错,大家读起来琅琅上口,它有一个秘密,你们看(把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点红),出示音节发现了什么?  “难、闲、丸、暖、颜”它们押韵。 c:押韵都知道,真不错。你看,“难、闲、丸、暖、颜”它们的音节中都有“an”,读起来就富有韵味,谁能读出这种韵味。 d:很有味道了,我们来看诗中这三个生字,注意这个“涯”,里面是两个土,在生字表下面的方格中认认真真地写一遍。注意“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点,这样才会更美观。 4、读了几遍了,那么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呢?听老师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师范读) 5、交流: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过渡:真了不起,毛泽东如此凝练的一首诗,用如此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了。那么哪句诗直接写出了红军克服困难呢?把它划出来。 1、体会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老师也看到很多同学划了这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 b、 “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闲”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出示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应该选则哪一种,对,平常,平平常常。那 “只等闲”呢?又该怎么理解呢? c、红军把什么只不过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 2抓万水千山体会难: a、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b、(出示地图),同学们看,这是红军长征的路线图,五岭是五座山的总称,它横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个城市,乌蒙在贵州,海拔四千多千米。你还看到哪些山水? c、这首诗选择了长征途中的这样五处山水,那么万水千山仅仅指这五处山水吗吗?有多少呢? d、师:诗中还告诉我们有多少呢?我们可以读读资料袋。 师: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师:整整一年。同学们,红军长征要经过那么多的山水,困难可想而知,谁能句好这句话?(指读)这一切对红军来说只都只不过是等闲小事。(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据生展开学习: 过渡: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做个记号。 a、自读、交流: b、相机教学: a.(出示五岭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怎样的呢?在书上画一画(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这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这是细浪,你体会到什么?能不能把体会送到这句诗中,把它读好?(指读) b.通过查字典、画一画读懂了这些词,那“乌蒙磅礴走泥丸”呢?介意大家也用刚才的方法查字典、画画的方法解决,一边写一边讨论。(学生自学)通过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①.谁能读一读(指读) ②.(出示图片)这就是高达四千多米的乌蒙山,红军要翻过这样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只看作是脚下的泥丸。谁能再来读?(指读)理解了这两行,能不能连起来读一读?(指读)再大的困难红军都当作等闲小事,我们一起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红军——(引读这两句诗) c.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金沙”指金沙江的水,“涯”指的是悬崖,水拍悬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②、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③、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 ④、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⑤、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⑥领读: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⑦、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那是什么暖?(心暖) (课件出示:铁索桥) ⑧、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寒”字,谁知道?不急,你看(出示卢定桥),这是由13根铁炼组成的铁索桥,如今,木板都让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⑨、师: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心惊胆寒,谁能读好?(指读)当时夺桥的22位勇士全都牺牲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指读)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指读)一暖一寒,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齐读) ⑩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 c、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齐读,再指名读。) ①、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②、由学生自主回答后,老师总结: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③、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1、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你听到过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交流:《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等让学生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们不仅不怕这些困难,还把这“万水千山”看作了什么?(只等闲)怎么理解“只等闲”?《石灰吟》中有这样一句诗句: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气概通过诗句再次来感受。齐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播放歌曲,烘托气氛,再读诗歌,提升情感。 过渡: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虽然只有五幅画面,却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四)联系诗人,升华情感 1、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出示毛泽东图片以及他的相关资料) 2、延伸诗情,再读《长征》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作业布置 1、出示并将《六盘山》诗歌纸发给学生,自由读 2、课后自己去收集有关长征和毛泽东的诗歌。 3、抄写生字词语,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   板书 设计 25、七律·长征 只等闲     万水千山

  远征难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大渡桥横 尽开颜     岷山千里雪 教学 反思                                                  

长征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2.初读文本

  (1)翻开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指读。

  3.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4.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2)诗中红军把什么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4)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5.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长征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新词

  2. 能力目标:在读中悟情感,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3.情感目标: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 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电影《长征》的录象片断。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影片断,给你留下影响最深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工农红军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 通过本课和课外资料,展示你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二.认识新字生词

  1. 默读,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wēi  yí      páng  bó    mín  shān     yún   yá

  逶     迤     磅      礴     岷      山        云    崖

  三.品读。

  1. 教师范读,轻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

  2. 自由朗读课文

  3.师: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请在大屏幕中指出。边出示画面边请学生谈想法和体会。

  四. 细节探究

  师:在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谈谈你的理由。(可让学生读出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总说,统领全文)

  诗中哪几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学生交流)

  (1)“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2)“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与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

  “逶迤“和”磅礴“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山和乌蒙山比喻成“细浪”和“泥丸”更能反衬出红军不怕困难,伟大的气魄。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1)课件出示金沙江画面,老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2)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放音乐。

  “暖”与“寒”分别用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花开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热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

  “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的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士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放《飞夺泸定桥》音乐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正在途中,还没越过岷山,那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四方面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胜利,充分体现红军战士们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师:所以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课件出示毛泽东语句)。

  五.齐读诗

  1.师:这首诗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浩荡的气势震山河,现在它被谱上曲子,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欣赏《七律长征》。(播放歌曲) 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2.是呀,长征历尽一年,约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上有空袭,下有围追堵截,(大屏幕出示过雪山草地,长征路线图)终于在1936年取得了长征胜利。

  3.请同学们包含深情的再读一遍课文。(全体起立)

  六.拓展

  在学习中我们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说说你的理由。

  七,教学反思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长征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读懂诗意

  2、通过朗读,读出诗的画面、内容,并能够为提供的画面配诗。

  3、能通过朗读,形成自己的诵读观,从而去评价别人朗读的节奏、重音,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感情。

  4、能通过书写对联、排比句或其他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怀。

  5、初步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朗读

  教学难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课前准备:

  1五图幻灯片

  2长征的资料收集与交流

  3巧渡金沙江视频  飞夺泸定桥视频  朗读声音文件  歌曲声音文件

  4词语卡片:逶迤   磅礴  岷山    等闲   泥丸 云崖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71年前,有一个词开始在华夏5千年的历史中绽放璀璨的光芒;71年前,有一个词,它记录了我们无数革命先烈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71年前,这个词成就了一代伟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它就是----齐读《长征》

  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着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一读:读出问题,理解诗意

  1首先我们认识诗里面的几个生词。出示卡片逐一朗读。逶迤   磅礴  岷山  等闲

  2请同学们将生词带到诗歌里面去读。自由的将这首诗大声朗读两遍然后停下来。

  3我们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将字词句的意思 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先查阅资料,同桌或临近同学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会儿我们集体讨论。

  1)学生质疑问难(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 师生交流:逶迤   磅礴  岷山  三军  等闲  等词语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二读:读懂内容

  一读,我们解决了诗的字词句的意思。但我们还需要理解诗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再读。理解诗的内容。

  这是一首七律。七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七律:(齐读)

  a.每首限定八行,每行7个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 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c.它分为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请同学们看着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首联高屋建瓴,总领全诗。它是全诗的中心。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  理解远征:课前我们交流了关于长征的大量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倔强的小红军》那个故事里,12岁的小红军为什么会牺牲?在大雪弥漫的冬天,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变成一座晶莹的丰碑?除此外,红军还遇到了哪些困难?(自然方面的风雨雪  人为的:敌人的围追堵截  生活条件的艰苦)

  2)  这些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 。再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3)  红军25000里长征,翻了多少座山?趟了多少条河?指名读资料袋。万水千山在红军眼里看来:只等闲。

  4)  再次齐读第一句。

  万水千山,一代伟人毛泽东大笔一挥,将它浓缩成5幅图。请同学们默读颔联 颈联 尾联,看看能否给老师出示的画面配诗?

  出示5幅图在一起的灯片。学生逐一配诗。

  打出:五岭/逶迤/幻灯片  五岭在课本上是指?它们都是着名的天险。这些天险即便在平时翻越也是相当的困难的,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翻越的?

  5)  教师问学生回答:红军翻过---- 翻过---- 翻过---- 翻过----五岭/逶迤,在红军眼里 不过是腾动的细小波浪。谁来读这句话:五岭/逶迤/腾/细浪

  打出灯片乌蒙山:乌蒙山怎么样?可是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滚动的小小泥丸。分组读这两句。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同学们,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体会?这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还有?夸张的修辞手法,毛主席运用丰富的想象将五岭,乌蒙山极度缩小,将他们想象成浪花,泥丸。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毛泽东诗的艺术特色之一。这两句是写山,接下来写水。

  红军翻越五岭和乌蒙,又来到金沙江畔,大渡河边。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的两次着名战役。请大家看大屏幕。打出视频。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学生观看后谈感受。金沙江突围,红军凭借的是智慧。飞夺泸定桥,红军凭借的是什么?指名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字传递的是什么? 从“寒”又能 体会到什么?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通过一暖一寒的对比,你有什么体会?或者说,你觉得我们的红军队伍是一支怎样的队伍?第一范文网-

  而我想到了赞美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挥豪且用兵,古今无人敌。

  千里岷山,白雪皑皑。困难比前面更大。但长征即将结束,革命胜利在望。战士们无限喜悦。请同学们齐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理解三军。这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始说不怕,这里是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意旨。这句要读出欣喜的语气。读。

  将25000里行程浓缩成8句话,5幅图,这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特色之二:高度的艺术概括

  而25000里行程,对张牙舞爪,穷凶恶极的敌人不置一词,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傲视山川!

  三读,读出感情。

  我们除了读懂诗的内容,还要读出感情。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在诗歌史上永远璀璨。有人将它谱作了一首歌。请听歌曲。

  听完后再谈感受。歌气度恢弘,气势磅礴。诗也如此。 试着读一读。

  要将这首诗读的更好,我们还要注意诗的节奏。出示范文,在上个世纪末,有一个人的诵读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他诵读的节奏和重音是这样的:

  老师朗诵,学生评价。 出示原版录音。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展示读。 毛泽东以长征为题材写过四首着名的诗。齐读。

  四读:读出内涵

  读了这些诗,你觉得长征精神是什么?你可以说一句话,也可以说一组排比句,也可以是一句歌。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五:结束语

  七十载弹指一挥间。当年的中国历程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我们记忆长河里永恒的群星。但历史并未终结,今天当我们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仍看到神竣的山,听到苍凉的水,摸到虚浮的云,触到漫天的雪,嗅到战场的硝烟。当思想的野马任意驰骋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进。送大家两句话:勇攀书山万仞峰,奋击学海千层浪!

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来自网友投稿及网络整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有错误请反馈给我们及时更正,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不承但任何责任。
版权所有:学窍知识网 Copyright © 2011-2024 www.at3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