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学科数学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2025-01-24 09:37:14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待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前几天老师买了一套少儿百科全书,付了128元,如果买2套付多少钱呢?5套呢?学校图书室要买12套,你能算出要付多少钱吗?

  (前两个问题,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方法,在类比推理中,让学生理解求12套百科全书的价钱就是求128×12的积。)

  2、学生进行估算,并说说想法。3、通过诱导,引入新课。

  刚才每位同学都进行了估算,那么究竟128×12的准确答案是多少呢?面对新问题,我相信同学们各有高招,这节课我们一起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估算中来,让学生通过估算,试图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2、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2、全班交流,汇总策略  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

  (1)、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的解题策略可能有:

  ①128×10=1280   128×2=256   1280+256=1536 ②128×2=256   256×6=1536

  ③128×3=384   384×4=1536  ④利用竖式

  (2)、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3)、请学生算一算128×13,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方法二、三的局限性,从而更好的体会学习竖式的价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算法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从中逐步体验到竖式计算简洁、明白、通用、易查的优越性,体验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和学习竖式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

  四、应用深化,总结学习方法

  1、森林医生(题目略)  做完此题教师小结:仔细严谨,体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良好品质。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题目略)

  3、如果我班每位同学买这样一套少儿百科全书,书店给我们每套优惠15元,请算一算全班同学一共要付多少钱?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2

  在这两周里把第三单元的教学任务给完成了,进行了第三单元的考试。并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把前面两个单元的知识复习了一下,然后进行了期中考试。第三单元和期中考试的成绩都并不是十分理想,我想可能是计算的练习还不够,但我总是以为一定是不小心才会算错的,有的同学把上面一行的数字看下来就变成另一个数字了,有的同学把题目中的数字抄下来就变成另一个数字了,一个错,全盘皆输,心疼分数也没有用。期中考有一个班的成绩拖到很后面去了,另一个班还算勉强。前一个班的孩子,考完后很不安分,总是希望早点出去了。在考完试的第二天,我就开始批评哪些孩子:才四年级怎么就学着人家考完就出门了呢?况且这么多的计算题,能算全对的同学少之又少。

  在教学过程中,因数中有零的计算方法似乎都听得不是很明白,对于我那句“零前面的数对齐”也总是有学生一知半解的,更有甚者,没有零的数的计算也乱对位了,不知道哪个数究竟对哪位。

  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仅仅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我将之书写在黑板上了,有的学生还是不会就这读出来,请了好些位同学对着例子来讲过了,就是不清楚他们究竟懂了没有,而事实上,练习中有很多种涉及到规律的应用的题目,我想如果当初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让学生先思考,你遇到这类题目会用什么方法做,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我会列竖式计算,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会用刚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来做,最后可以总结出来,用积的方法做更简单一点,可以自由采用方法,也可以提醒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如果遇到这类题目,你做完试卷还有时间的,你可以再列竖式来验算一次,以保证万无一失。列竖式算出得数,这是最聪明的方法,也是最保险的方法。

  学到验算的时候,我曾经多次强调,可以用计算器验算,可是真正听的同学没有几个。总是很喜欢偷懒,如果每次你计算完毕都用计算器验算了,就可以及时地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了,不仅可以及时地发现错误,也能够及时地将错误改正过来,减少老师作业再批改的量和时间,提高自己作业的质量。

  最后说学到估算的时候,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我想一般估算一个数,看的是他的近似数,然而近似数很多,最早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四舍五入。但是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比如说带钱出去旅游,或者出去买东西,应该把钱估得大一点,避免出现钱带不够的现象。本身的模棱两可性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有的同学,给你一道横式以及一个括号请你填估算值的,都不明白题目什么意思。更有人先把答案算出来,再把算出来的得数进行四舍五入得到估算值,估算是为了在没有计算器的帮忙下跟自己计算所得的数进行比较,如果相差太大就表示你计算错了,还是总有一些学生估的数比较复杂,加大计算量的。。种种很多。。

  我想只能在以后的日子中慢慢切磋,慢慢学习,和学生共成长。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3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先用一个因数的个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再用这个因数的十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乘到哪一位,积的个位就与哪一位对齐,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 1”,再把两次相乘的积加起来。末尾有0时,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并将它们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没有参加运算的几个0。中间有0时,这个0要参加运算。

  2、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因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先把两个因数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补充知识点:

  1·估算方法: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估算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也就是估算的方法问题;

  2·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注意,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

  3·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

  实际生活中的估算: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估算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

  a、350名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有56个座位,估一估要几辆车?

  b、桥在重量3吨,货物共6箱,每箱重285千克,车重986千克,这辆车能过去吗?

  知识点:

  估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7页及相应练习

  教材分析

  该课内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一课时,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本节课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乘法算理是一样的。该课也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知识的迁移,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并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原理。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2分钟口算练习

  一、情境导入

  播放北京标志性景点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暑假你们都去哪里玩了呢?王叔叔、李叔叔暑假去了首都北京旅游,他们乘车所用的时间都是12小时,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王叔叔

  旅游大巴

  平均78千米/时

  李叔叔

  火车

  平均145千米/时

  教师:他们是从同一个城市去的么?

  教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算出王叔叔所在城市到北京多少千米么?指明学生列出算式:78×12

  学生列竖式计算,交流、汇报。

  二、探究新知

  李叔叔所在的城市离北京又有多少千米呢?如何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45×12

  1.运用估算

  能不能估一估李叔叔住的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

  说一说估得方法。

  要想知道准确结果,还得用笔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2.探究算理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挑选出几种不同思路的算法到黑板板演。我们先请刚才板演的同学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吧,每一步的算理。(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1 4 5

  ×  1 2

  2 9 0  ——表示什么?(表示2小时行的路程,即290个1)

  1 4 5   —表示什么?(表示10小时行的路程,即145个10)

  1 7 4 0

  我们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呢?(一是与估算结果比较,二是通过验算。)

  3.讨论交流

  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样的,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横着第一排。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现象,请其板演。

  集体订正。

  2.算理选择题

  (1)在计算234×35的时候,2×5表示(   )

  a. 2×5   b. 20×5   c. 200×5   d. 200×50

  (2)下面(    )算式中2×5表示的意思是200×50

  a. 209×15  b. 205×52  c.325×52   d. 152×5

  3.不计算,选择答案。

  425×19=(    )

  a.3825   b. 8020   c. 8075   d.46325

  425×219=(    )

  a.93075   b.68000   c.46325   d.80000

  4.练习八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5

  一、口算乘法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乘法,可以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的数分别于一位数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或者是用一位数分别与三位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相乘,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进位的数字不要漏掉了。

  二、笔算乘法

  笔算两位数乘三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上的数字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字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与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上的数字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或除以几),它的的积也乘以几(或除以几)。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几(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也乘以几(或除以几)时,它的积要乘以(或除以几)两个因数乘以几的积。

  四、乘法估算

  乘法估算,可以把几百几十几的数估成整百数或是几百几时的数。

  五、行程问题的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来自网友投稿及网络整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有错误请反馈给我们及时更正,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不承但任何责任。
版权所有:学窍知识网 Copyright © 2011-2025 www.at3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