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育:《找规律》教案
- ·下一篇教育:《生活中的负数》教案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精选3篇)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篇1
作者:郭建芬
教学内容:第十一册79页例9(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2.培养学生解题的迁移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今天,老师让每位同学当公司经理,看哪位经理最精明。
出示:假如你是某工程队的经理,要修一段路,现有甲、乙两个工程队,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你想承包给哪个队?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生1:给甲队做,因为他完工时间比乙队少,……
师:仅考虑时间少行吗?
生2:给乙队做,虽然他时间较长,可能修路质量好,……
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呢?
生3:由甲乙两队合做,完工时间更短,可让两队优势互补,……
师:若甲乙两队合做,猜猜看,大约需要几天完工?
生1:小于10天,但大于5天。
生2:6天,可假设一段路长120千米,……
师:我们不妨计算一下,具体是几天?
[从实际事例入手,学生成为“经理”,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选择的素材紧密联系本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探讨解决问题的同时,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准备状态。]
二、教学例9
1. 出示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60千米)[用黑卡纸盖住],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修完?
师:各位“经理”算一算,几天完成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跃跃欲势,都想当个精明的“经理”。]
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30÷(30÷10+30÷15)=6(天)(板书)
师:请你说说每步计算的含义。教师依次对应板书“甲的工效”“乙的工效”“工作总量”“合做时间”并小结数量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做时间
师:如果把30千米改成60千米,其他条件不变,合做时间是多少呢?(揭去黑卡纸)[同学们思考片刻,纷纷举手]
生:60÷(60÷10+60÷15)=6(天)(板书)
师:仔细比较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1:合做时间都是6天。
生2:无论公路长多少,只要各自单独做的时间不变,合做时间不变。
师:是这样吗?同学们用不同的公路长度试一试。[学生为了得到证实,即刻得出了结论。学生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启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方法。]师板书省略号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工作总量扩大了,工作效率也在扩大,而且扩大的倍数相同,所以时间不变……
生2:无论公路长多少,甲乙两队每天修的各自占总长的几分之几没变,……
师:(擦去30千米和60千米)如果没有具体的公路长度,这题还能解答吗?[学生陷入了沉思]可以把这段路看作什么?[学生立即恍然大悟]
生:把这段公路看成单位“1”。
师:甲乙的工作效率又如何表示呢?
生:1/10,1/15
师:同学们算一算,合做时间是几天呢?
学生列出算式:1÷(1/10+1/15)=6(天)(板书)
2.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工程问题”(板书课题)
师:你觉得工程问题有哪些特点呢?
生1: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
生2:工作效率用时间的倒数表示。
三、练习
1. 投影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二十第1题。指名学生回答。
2. 导入 部分加一个条件,假如现有三个工程队,丙单独修需12天完成,想一想经理安排合做的方式有几种?每种合做方式各需几天?(只列式,不计算)
(有4种,分别是甲乙合做,甲丙合做,乙丙合做,三队合做)哪种合做方式时间最少呢?请你把他们从时间少到时间多排列一下。(不计算)
[本题既巩固了新知,又渗透了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同时让学生领悟工效与所用时间的关系。]
3. 如果仅修这段路的一半,那么这几种合做方式各需几天呢?
四、应用
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投影出示:有一批布,如果只做西服的上衣可做20件,只做西服的裤子可做30条,请你算一算,这批布可以做几套这样的西服?
[本题的意图是学生能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解。即看成例9]
2.你还能想到类似的问题吗?
[课后教感:整个教学环节努力渗透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思想,立足数学要生活化,倡导学生为主体等,创设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学习数学的实际应用要比学纯数学知识有价值。]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 P95 例9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出示小黑板
本班语、数两学习委员分发数学作业 本,语文学习委员单独分发要2分钟,数学学习委员单独分发要3分钟,大家猜一猜,两人一起分发要几分钟?
1、学生读题
2、先让学生大胆猜想
3、然后老师提出:
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由浅入深,辅路搭桥
出示小黑板:
1、一迭作业 本60本,聪聪分发需要2分钟,每分钟发多少本?明明分发需要3分钟,每分钟发多少本?
2、一迭作业 本60本,聪聪每分钟发30本,明明每分钟发20本,两个人合发,几分钟发完?
3、一迭作业 本60本,聪聪单独分发需要2分钟,明明单独分发需要3分钟,两人合发需要几分钟?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1、60/2=30(本) 60/3=20(本)
2、60/(30+20)=1.2(本)或者:设X分钟发完?
(30+20)x=60
X=60/50
X=1.2
3、60/(60/2+60/3)或者:设两人合发需要X分钟
(60/2+60/3)=60
三、引导探究,挑战问答
老师质疑:
假如上面三道题都隐去“60本作业 本”这个条件,你们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1、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思考、探究 。
2、让各小组组长把解决问题的办法讲出来,老师板书:
A、1/2=1/2 1/3=1/3
B、1/(1/2+1/3)或者:设需要X分钟完成
(1/2+1/3)=1
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一小组,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恰当时机提问:
“你怎么知道这是对的?”
“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或可能性?”
“列式为1/(2+3)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
四、促进思维,拓展发散
解决好“分发本子”问题后,我问学生:
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类似的“做套装衣服问题”、“相遇问题”吗?
五、反馈练习,以促双基
1、P95 “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 第1题
3、指导学生自学例9
六、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哪些地方你还不太懂?
家庭作业 :
练习二十五 第2、3、4题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篇3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它与研究这三个量之间关系的整数工作问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工程问题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没有直接指明,解题时要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先安排了一道工作总量已知的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例如:工程队修一条长1800米的公路,甲队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让学生进行解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然后,我把工作总量1800米该为3600米,让学生猜一猜,现在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呢?学生们非常激动,有的说,太简单了,不用计算我就知道了;有的学生把手举的高高,想回答。有的学生切切私语。我马上让学生回答,第一个学生回答的是工作总量是原来的2倍,那么,合作工作时间肯定是原来的2倍。第二个学生马上回答说合作工作时间和原来的是一样的。乘此机会,我又追问你有办法证明合作时间没有变吗?这为学生马上说有。于是他用了刚才的这种计算方法证明了工作时间没变,其他学生心服口服。而后,我又问学生如果工作总量变900米,现在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呢?当我问题一说出,学生就说,现在不会上当了,当然还是和原来的一样啦?那么就请你们计算一下?计算出来结果还是和原来一样。于是,我就设下疑问,为什么工作总量变了,合作的工作没变呢?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并交流,然后,在小结时我又把学生说的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下,这样学生明白了工作总量不管怎样变化,只要两队单独完成的工作时间没变,两队合作的工作时间也是不变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我将工作总量抽象为“一项工程”,由此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学生不仅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潜能,培养了他们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的开心,教师教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