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学科数学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2025-01-11 10:17:58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精选5篇)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篇1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能:

  1、                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进位)的加法。

  2、                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法:经历从情境中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点:

  1、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笔算的计算顺序。

  法: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创设

  情境

  1、出示课本第8页“参观博物馆”情景图

  2、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提问:通过观察画面内容,你知道了什么?在小组内说一说。

  3、组织班内交流

  4、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并在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

  学生提问

  探

  究

  体

  验

  探

  究

  体

  验

  实

  践

  应

  用

  一、引导学生探究乘车方法

  1、谈话:

  2、组织学生讨论乘车方案。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引导学生探究笔算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谈话:大家想出了这么多乘车的办法,这些方法行吗?应该怎样验证。

  (2)指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2、请学生口算 36+30

  3、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36+30

  (1)    提问:计算36+30除了直接口算以外,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

  (2)    引导学生列出竖式。

  小组内讨论乘车方案。

  学生口述算式

  学生口算 

  学生可能说出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a)        出示第9页的小棒图。

  b)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c)        组织学生分组交流。

  d)        组织班内交流。教师板书竖式。

  (3)    引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a)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b)        组织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c)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用竖式怎样计算。

  4、引导学生比较笔算结果和口算结果的计算方法。

  请把前面口算的得数与笔算结果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组织分组讨论。

  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观察小棒图并思考竖式的写法。学生组内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竖式的写法。

  学生独立操作,并思考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用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5+34            30+35

  1)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2)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3)        引导学生结合算式36+34,思考: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

  2、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a)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b)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完成练习二第1题

  1)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2)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4、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题

  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

  学生在书上完成。

  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篇2

  第一课时

  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能:

  1、                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进位)的加法。

  2、                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法:经历从情境中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点:

  1、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笔算的计算顺序。

  法: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创设

  情境

  1、出示课本第8页“参观博物馆”情景图

  2、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提问:通过观察画面内容,你知道了什么?在小组内说一说。

  3、组织班内交流

  4、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并在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

  学生提问

  探

  究

  体

  验

  探

  究

  体

  验

  实

  践

  应

  用

  一、引导学生探究乘车方法

  1、谈话:

  2、组织学生讨论乘车方案。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引导学生探究笔算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谈话:大家想出了这么多乘车的办法,这些方法行吗?应该怎样验证。

  (2)指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2、请学生口算 36+30

  3、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36+30

  (1)    提问:计算36+30除了直接口算以外,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

  (2)    引导学生列出竖式。

  小组内讨论乘车方案。

  学生口述算式

  学生口算 

  学生可能说出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a)        出示第9页的小棒图。

  b)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c)        组织学生分组交流。

  d)        组织班内交流。教师板书竖式。

  (3)    引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a)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b)        组织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c)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用竖式怎样计算。

  4、引导学生比较笔算结果和口算结果的计算方法。

  请把前面口算的得数与笔算结果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组织分组讨论。

  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观察小棒图并思考竖式的写法。学生组内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竖式的写法。

  学生独立操作,并思考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用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5+34            30+35

  1)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2)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3)        引导学生结合算式36+34,思考: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

  2、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a)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b)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完成练习二第1题

  1)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2)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4、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题

  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

  学生在书上完成。

  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篇3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题比较归类,总结出计算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养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难点:在计算方法上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复习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希望大家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看谁掌握得又快又好.

  (二)复习口算

  1.加法.

  (1)口算下面各题.(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观察以上6道题,从数字上看能归纳为几种情况?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归纳如下:

  以上6道题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位数与整十数相加,有①、②两题.

  第二种情况,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有③~⑥.其中③,④两题是不进位加法,⑤,⑥两题是进位加法.

  (3)虽然各题的线路不同,但想法一致,以上6道题在计算方法上,你发现什么规律。

  在计算方法上发现它们的规律是: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进行计算.

  2.减法.

  (1)口算下面各题.(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观察以上4道题,从数字上看能归纳为几种情况?

  以上4道题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位数减整十数,有①题.

  第二种情况,两位数减一位数,有②,③,④题.其中②题是不退位减法,③,④题是退位减法.

  (3)在计算方法上你能总结出规律吗?

  在计算方法上发现要把被减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整十数,另一部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也就是十几),先做减法,再用所得的差与整十数相加.

  3.练习.

  (1)用已经总结出来的计算规律口算下面各题,并口述计算过程:

  ①5+43=48 把43分成40和3,5加3得8,40加8得48.

  ②80+17=97 把17分成10和7,80加10得90,90加7得97.

  ③25+8=33 把25分成20和5,5加8得13,20加13得33.

  ④6+89=95 把89分成80和9,6加9得15,80加15得95.

  ⑤79-6=73 把79分成70和9,9减6是3,70加3得73.

  ⑥75-40=35 把75分成70和5,70减40得30,30加5得35.

  ⑦30-6=24 把30分成20和10,10减6得4,20加4得24.

  ⑧85-9=76 把85分成70和15,15减9得6,70加6得76.

  师:当我们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之后,就可以把计算过程省略,迅速准确地说出得数.

  (2)口算.

  81-70 30+28 38-4 91-8

  62-2 42+3 52+20 6+35

  (三)复习笔算

  1.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可分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并指定6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每人写一道题.)

  13+54= 48+27= 57+23=

  87-42= 62-35= 70-52=

  做完后用投影片订正.

  讨论: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同桌的同学讨论)

  相同处: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不同处: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笔算两位数减法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 10再减.

  3.巩固练习.

  (1)给小马虎治病.

  一号病例:

  诊断:个位4加9得13,横线下个位写3,向十位进1,十位5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9,小马虎忘记把进上来的1加上,所以错了.

  处方:

  把进上来的1,

  写在十位下面

  二号病例:

  诊断:个位2加7得9,十位2加4得6,这道题是不进位加法,小马虎当成进位加法做的,所以错了.

  处方:

  认真细致地做题.

  三号病例:

  诊断:个位2减5不够减,从十位借1,向个位退10,12减5得7,小马虎只用退下来的10减5,忘记了个位上的2,所以错了.

  处方:

  从十位退1后,个位

  要算12减5.

  四号病例:

  诊断:个位0减8不够,从十位借1向个位退10,10减8得2,十位上退1剩3,3减1得2.小马虎计算十位时,仍然用4减1得3,造成错误.

  处方:

  从十位4退1剩3,3

  减1得2在十位写

  2.

  (2)在□里最大能填几?最小能填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复习,把旧知识系统整理出来,概括出计算规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学生明白算理后又鼓励学生采用直接加或直接减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时巩固练习,分析错题原因,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篇4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 + 加数         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法估算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4、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 步骤:①先读题 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 ③作答。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3、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 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篇5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能:

  1、                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进位)的加法。

  2、                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法:经历从情境中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点:

  1、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笔算的计算顺序。

  法: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创设

  情境

  1、出示课本第8页“参观博物馆”情景图

  2、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提问:通过观察画面内容,你知道了什么?在小组内说一说。

  3、组织班内交流

  4、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并在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

  学生提问

  探

  究

  体

  验

  探

  究

  体

  验

  实

  践

  应

  用

  一、引导学生探究乘车方法

  1、谈话:

  2、组织学生讨论乘车方案。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引导学生探究笔算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谈话:大家想出了这么多乘车的办法,这些方法行吗?应该怎样验证。

  (2)指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2、请学生口算 36+30

  3、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36+30

  (1)    提问:计算36+30除了直接口算以外,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

  (2)    引导学生列出竖式。

  小组内讨论乘车方案。

  学生口述算式

  学生口算 

  学生可能说出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a)        出示第9页的小棒图。

  b)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c)        组织学生分组交流。

  d)        组织班内交流。教师板书竖式。

  (3)    引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a)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b)        组织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c)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用竖式怎样计算。

  4、引导学生比较笔算结果和口算结果的计算方法。

  请把前面口算的得数与笔算结果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组织分组讨论。

  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观察小棒图并思考竖式的写法。学生组内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竖式的写法。

  学生独立操作,并思考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用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5+34            30+35

  1)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2)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3)        引导学生结合算式36+34,思考: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

  2、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a)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b)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完成练习二第1题

  1)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2)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4、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题

  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

  学生在书上完成。

  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

  

  

  

  

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来自网友投稿及网络整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有错误请反馈给我们及时更正,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不承但任何责任。
版权所有:学窍知识网 Copyright © 2011-2025 www.at3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