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育: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 ·下一篇教育:平均数
第七册教案
第七册教案(精选14篇)
第七册教案 篇1
人教版小学数学全集1作者: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再分别学习万级数的读法和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万级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数的写法,最后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按照四位一级的计数特点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计数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亿以内加法和减法,乘数和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万级数的读法和写法,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获取新知,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材1页—3页,例1、例2,2页—3页做一做,练习一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造.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算盘、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2)导语 :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②认识“一亿”:
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接着往下数,十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学生认知有难度,可能会说出,十个一千万是十千万,在这时,教师要同学生一起数,并指明,十千万就是“一亿”.)
教师板书:一亿,并指出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看投影:
自由读一读.(把抽象的数形象化)
③结合板书,教师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教师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②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板书: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写一个“位”字.
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③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
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教师出示卡片:数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
④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知识,并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⑤反馈训练:
请同学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完成练习一1、2题.(灯片出示)
(3)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先读出下面各数:
28、308、4007、3070
这些数都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如果把这些数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呢?
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
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
(渗透个级数与万级数读法的内在联系.)
②教学例1:
教师在标有计数单位的珠算上分别拨上二十八万和三千零七十万.
学生对照数位表,先写出阿拉伯数字,然后自己试读这两个数.
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
同学之间互相汇报试读结果.
③反馈训练:2页做一做.
④思考讨论:
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读万级里的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4)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法.
①出示例2:
观察:例2与例1的各数有什么区别呢?
(例1都是整万数,例2是含有两级的数)
像这样含两级的数该怎样读呢?你能不能应用刚学过的知识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出这几个数呢?
②学生试读例2的三个数.
2460064070010030040
思考讨论:
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用试读讨论方法,突破难点:鼓励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③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④反馈训练:3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第3题:读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3040和30400000
(通过此练习,使学生弄清个级的数与万级的数在读法上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法则的第二条)
2.练习一第4题:
学生充分说、读,面向全体,引导学生根据读数法则来读中间、末尾带零的数.
3.判断:
(1)40805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
(2)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3)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此题考察学生对难点的掌握情况)
4.出示活动数字卡,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5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材7页例3、例4;7页做一做,练习二1-6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基础上,掌握整万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2.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运用迁移、类推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规则,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反映国情的一组数据的读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数位表、电脑.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在数位顺序表中,左起第5位是什么位?第9位是什么位?
(2)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个级包括哪几位数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位表)
2.读数练习:读出各数,并说一说读法.
(1)70000、700000、7080000
(2)102345、320600、2050700
(读数与写数有密切联系,通过此练习,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为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作铺垫)
3.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
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写法规则是什么?
(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上是几,就在那一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探究新知
导入 :万以内的数同学都会写了,那么用这个写数方法是否能写出更大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师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教学整万数的写法.
(1)出示例3: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
①读题,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万数)
②借助数位表写数
按照刚才写数的方法,你能对照数位表写出下面各数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数位表中试写这几个数.
③指名同学到黑板上对照数位表写出各数,并说明这样写的理由.
引导学生类推:根据个级数的写法,哪一位上是几,就对着那一位写几;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对着那一位写0.
七万:在万级上写7,其它数位写0,写作:70000
七十万:在十万位上写7,其它数位写0,写作:700000
七百零八万:在百万位上写7,在万位上写8,其它数位上写0,因此写作:7080000
(使学生运用迁移和类推方法获取新知,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
(2)总结整万数的写法
①刚才我们是根据数位表来写,如果离开数位表,怎样很快写出这些整万数呢?
(请同学小声议论一下,不急于找同学回答,目的是给学生一段思考时间)
②借助电脑来理解万级数与个级数写法的联系.
请同学看屏幕,教师按以下步骤切换画面:
第一步画面: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在数位表中的写法,如图:
第二步画面:去掉数位表,请同学观察这几个数写法的共同特点.(个级都是四个“0”)
第三步画面:把三个数末尾的四个0去掉,请同学再读这几个数,提问:这几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去掉四个0后,三个万级数分别变成7、70、708,都成了个级数.)
如果把7、70、708再变成万级数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该怎么办呢?
(再在7、70、708的后面添4个0)
第四步画面:第三步中每个数末尾去掉的4个0再分别回到原来的位置,并闪动两次.
③根据电脑演示,请同学想一想:整万数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理解写整万的数,先按照个级数的写法来写,然后在后面加4个0就可以了.)教师板书.
(通过电脑的动画效果,使学生直观地发现万级数和个级数写法的联系和区别,帮助总结整万数的写法.训练学生由直观——抽象的思维过程.)
(3)反馈训练:练习二第2题.
2.教学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1)出示例4:写出下面各数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①同学自由读一读,观察这些数与例3各数有什么区别?
②讨论:含有两级的数应先写哪一级,后写哪一级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写数要从高位写起,所以应先写万级数,再写个级数.
教师板书: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③同学们按照这个写数顺序,试着在自己的数位表中填写出这三个数.
④指名同学边板演边讲述自己写数过程.
(2)总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①在刚才写数的过程中,你认为应特别注意哪一点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特别注意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②讨论:既然这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又为什么要写0呢?0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通过讨论,突破难点,使学生明确“0”在写数时起占位的作用,千万不能丢掉.
教师板书: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总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教师在板书中加虚线框.
(3)反馈训练:7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位数.
一个数最高位是十万位,它是位数.
(2)一个8位数,最高位是位.
一个6位数,最高位是位.
(3)在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
2.练习二第3题.
3.练习二的第4题.
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然后再按含有两级数的写法逐级写出各数.教师结合这几组数字向学生重点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日新月异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练习二第5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那些新知识?
(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6题.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出下面各数: 例4: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写作:70000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写作:102345
七十万写作:700000三十二万零六百写作:320600
比较数的大小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材10-11页例5、例6,10-11页做一做,练习三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求的习惯.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第七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的意思。
2 能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
3.能正确地默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4 懂得要掌握任何一种本领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1题。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10个生字,初步理解10个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第1、2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 解释成语,揭示课题。
(1)说说这篇课文是讲什么的。(讲“熟能生巧”的道理)
(2)谁能说说“熟能生巧”中的“熟”“生”“巧”分别是什么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2 自学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是用什么来说明这个道理的?(用故事的形式来说明道理的。)
②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几个?主人公是谁?故事的主要内容讲什么?
(2)同桌讨论思考题①、②。
(3)请差、中、好三位同学分别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 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完成作业 :
①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②完成作业 本第1、2、3题。
(2)自学交流,教师点拨。
①读生字卡片,重在正音。几个容易读错的宇:翁(读wēng,不读wōng),嗖(读sōu,不读shōu),沾(读zhān,不读zàn),啧(读zé,不读zhé)
②按顺序出示10个新词,请学生自愿站起来读一遍,然后说说这些词的意思。一个学生一次说一个词,其余学生认真听,然后对前面同学的解释进行评议。
①让同桌同学互改作业 本1、2、3题。
4 讲读第1、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课文后第1大题的第
(1) 小题:从哪里看出武士箭术很好?围观的人和卖油翁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在书上划出表示围观的人和卖油翁的态度的句子,完成下面表格的上半部分。(表格要事先印好。)
谁 有什么本领 怎 么 议 论
围观的人 武士 卖抽翁
射箭武士
卖油老翁
(2)交流。
按照下面格式,用一段话说说自己填的内容。
有一位武土能 。围观的人看后 。武士自以为 。而卖油翁,却说 。
(3)练习反问语气的读法。
①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武士自以为“很了不起”?(第3自然段)
②用反问的语气读这一自然段。
5.作业 。
(1)抄写生字,每个字写3遍。
(2)(作业 本)第4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4、5自然段。
2.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
3.懂得要掌握一种本领离不开长期实践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读生字、新词,说说词义。交流(作业 本)第4题。
(2)说说上节课在表格上填写的内容。
2.默读第4、5自然段。
(1)带着课文后第1题第(2)小题的问题,默读第4、5自然段,完成表格(见第1课时)后半部分。
(2)互相交流。按照提供的格式(见第1课时)说说可填的内容。
3.默读全文,划出描写武士和卖油翁动作非常热练的句子。
(1)自读自划。
(2)小组交流。
(3)课堂交流。请一两位学生表演一下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的整个过程。比一比,看谁学得像。
(4)集体读表示两人动作的句子。
4.完成《作业 本》第5、6、7题。
5.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1)讨论:射箭武土和卖油翁各自的“绝活”是怎么获得的?(长期的练习)
(2)谁能举出一个热能生巧的事例?(教师点撮:我们学过的课文里有这样的例子吗?我们班级里、学校里有许多小能手,他们的本领是怎么来的?我们自己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6.选做作业 :把一个熟练动作的完成过程写下来。教师可
表演一个动作过程(如穿针引线的一系列动作,开始写毛笔字前的一系列动作),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鼓励学生口头描述,最后写到《作文本》上。
第七册教案 篇3
课 题
14、金属的性质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2 月 19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对常见的多种金属的观察、实验,比较和概括认识金属的共同性质,建立金属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
准备
1、一些常见的金属制品的挂图,研究金属性质的实验方法挂图。
2、布置学生自带一些常见金属制品,铜、铁、铝各一段,小铁锤一把。
3、砂纸、导线、小灯泡、电池、酒精灯、火柴。(根据教学实际配备数量)
4、铅、锌、锡等不同金属、碎布、纸、木条、玻璃、塑料。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新课
二、学生新课
1、指导学生研究铜、铁、铝的共同性质。
2、指导学生研究其他金属是否具有和铜、铁、铝一样的共同特征。
3、指导学生研究非金属物体是否具有和铜、铁、铝一样的共同特征。
4、指导学生概括金属的共同特征。
5、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谈话: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各种金属,也见过不和金属制品,你带来了一些什么金属?什么金属制品?向别的同学介绍介绍。
(学生回答)
2、提问:老师这儿也有一些金属,你们认识吗?
(出示挂图)
3、谈话:看来,金属的用途可真不少,我们很有必要来研究研究金属都有哪些共同性质。(板书课题)
(1)谈话:铜、铁、铝是同学们最常见的金属,为了研究金属具有什么共同特征,我们就选这三种常见金属来研究。怎么研究呢?要用实验方法,请同学们先仔细阅读课本第47页实验方法,再小组讨论,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学生阅读、讨论并提出问题)
(2)谈话:请各小组的同学相互配合,用你们带来的物品和老师提供给你们的物品按照课文的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每做完一个实验,想想课文中提出的相应问题。
(学生小组配合实验)
(3)依据实验结果,评价实验情况。
(4)师生小结: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铜、铁、铝具有以下四点共同性质。
①铜、铁、铝都有金属光泽。
②铜、铁、铝都能导电。
③铜、铁、铝都容易传热。
④铜、铁、铝都有韧性、延展性。
(1)谈话:自然界金属的种类相当多,铜、铁、铝所共有的性质是不是所有的金属所共有的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其他金属是否有和铜、铁、铝一样的性质的方法来验证。
(2)学生自由选择准备好的其他金属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3)小结:通过实验说明金属都具有铜、铁、铝一样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发现铜、铁、铝等金属都具有四点共同特征,那么不是金属的物体是否具有和它们一样的共性呢?你可以先列举出一些不是金属的物体,再用实验来研究。
(学生列举非金属物名,教师可提供一些非金属物体给学生观察并研究)
(2)小结:布、纸、木条、玻璃等非金属物体没有铜、铁、铝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1)谈话:从以上的研究结果,你能得出所有金属的共同特征吗?讨论后再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
(2)小结:金属的共同特征是教师具有金属光泽,能导电,能传热,有韧性、延展性。
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课堂上的实验,都能认识到金属所特有的性质。
第七册教案 篇4
课 题
5、太阳能的利用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0 月 17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太阳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量,了解人类是如何开发利用太阳能的。
2、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或简易太阳灶,培养他们的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
准备
1、人们直接和间接利用太阳能的挂图或投影片若干。
2、内部涂上黑包的皮鞋盒、玻璃板、染上深色并晒干的棉花东泡沫塑料、食品袋、细棉线、水、胶带纸、黑纸。(学生课前备好)
3、大碗、铝箔、剪刀、胶水(或双面胶)、塑料吸盘挂钩、马铃薯(或其他块状食物)。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2、指导学生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太阳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太阳发出的光和热是一种能源,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太阳能的利用。(析书课题)
(1)提问:请同学们讨论,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通过挂图或投影,显示学生回答内容的情景,并作简要讲解。
(2)小结:人们晒粮食、制盐、晒衣服、用塑料大棚种菜都是直接利用太阳能。人们还利用太阳能制造出了热水器、电池、发电厂等。
(3)提问: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刚才你们提到的利用太阳能的装置吗?让我们通过观察来了解它们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教师用挂图、投影或实物展示太阳能装置,并作讲解。
(4)谈话:太阳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有限能源的减少,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太阳能。不少地方已建立了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居室,用太阳能取暖、供水、制冷、照明、烧饭等。太阳能发电卫星也正在研制中。
(5)学习观察课本第16页几种利用太阳能的装置。
教师对其工作原理作简单说明。
(1)谈话:有的同学认为太阳能装置肯定都很复杂,其实并不都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东西来做一个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你想试试吗?
(2)讲解:怎样来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呢?我们首先应该搞清制作的方法和步骤,看课本第17页图示制作步骤,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们研究。(学生阅读并提问)(具体步骤可阅参考资料)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谈话:制作好的同学就可以把这个装置放到阳光下去试验效果了,注意试验的时候,盒面应该适当倾斜,使阳光能直射玻璃面上。(学生到室外试验效果)
(5)汇报试验结果。
课后感受
本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是利用太阳能的。大多数同学对太阳能的利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七册教案 篇5
课 题
1、测量物体的温度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9 月 12 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温度表的基本构造。
2、使学生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
3、使学生学会表示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
准备
杯子、水槽、温度表模型或投影。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引新
二、温度表的初步认识
三、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温度的读法。
四、温度的读法与写法训练
五、总结、结束本课
1、师:(出示两杯冒热气的水)如果要判别这两杯水,哪杯水温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讨论)(可以凭眼观察)
师:如果这里又有两杯水都不冒热气,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别哪标水温高呢?
生:(讨论、试验)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感觉器官来判别水温的高低,这办法不错,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体的温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才能用手去感觉物体温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热过的油,从外表看不出它温度很高,随便用手摸,就会出事故的。
2、 师:刚才经过讨论,我们知道用手能感觉出温度的高低。但是,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温水、热水)请一同学上来,用两只手分别放进冷、热水中,请同学说说两只手对两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过了一会儿请这同学将两只手同时放入中间一只水盆中,然后让他说说对这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
师:同一盆水,这两只手对它温度的高低的感觉,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说明手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
生:(讨论)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人的手有时可以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可靠,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用温度表来测量。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温度。(板书课题)
师:(出示温度表)这是温度表,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它的构造,温度表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观察桌上的温度表并讨论。
师:(小结)一般我们把温度表分成封闭的玻璃管和管内的水银两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还有刻度。
师:温度表上的刻度有什么作用?
生:观察、思考。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温度表的球形玻璃泡内有水银,水银液柱随温度的高低会上升或下降,有了刻度就能、显示出温度的高低了。
师:那么有谁知道单位是什么呢?(生答)现在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如今天的气温就读成(板书)20摄氏度(具体数字可根据上课当天的气温)。如果要书写就写作“20℃”(板书)。
1、师:谁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正确的读法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写呢?
生“读100摄氏度 写100℃(板书)
师:那么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怎么写?
生:读0摄氏度 写0℃(板书)
师:有时温度比零度还要低,该怎么表示呢?
师:(指导)零下温度要标以“零下”多少摄氏度,写时在数字前面用“—”符号表示。例如零下5摄氏度写作“—5℃”。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动“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变化)
生:(根据“液柱”的位置进行读、写练习)
2、师:刚才通过练习,大家知道了表示温度的读与写的方法,但有时温度表里的液注不是正好在刻度线上,那怎么读呢?(出示模型)由于我们在数学课还未学到小数,现在我们就采用这个方法来表示温度:当液柱超过半格时,我们就加一度(举例);当液柱不足半格时,就不要加(举例)。
师:(在模型上拉动“液柱”出题)
生:进行练习
课后感受
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水温。多数同学测量较准确。
第七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哄”;能正确读写并理解28个新词语;知道描述性词语的一种重叠形式(ADB式)。
2.会用“仿佛”造句。
3.初步学会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能简要说出各段的大意。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群孩子和过路行人助人为乐精神的由衷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那一筐大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的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的含义。1.会用“仿佛”造句。3.字形难点是“虑”和“锁”。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哄”,理解“封锁”“一哄而散”等词的意思。
2.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审题。
出示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这是写发生在雨中的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思考:在雨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归纳。
天气 时间 谁 谁
一个(下雨天)的(傍晚).(一群孩子)和(行人)
地点 谁 干什么
在(马路上)帮助(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捡苹果)。
(2)反馈矫正,同桌练说。
3.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想想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字形?这些新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交流。
①熟字加偏旁,根据形旁理解字义。蹬、澄、嘟、嬉、箩、 漉、帘。
②熟字换偏旁,比一比,区别音、形、义:
轿 筐 虑 皱
框 虚 坡
桥 眶 虎 破
③形近字,找不同之处。(锁一销)
④“歪”:不正,即“歪”。
(4)理解字义。
带点字 意 思 应取哪种解释
封锁 ①封闭。②帝王把爵号、土地赐给臣于。③封起来的或用来封闭东西的纸包或纸袋。 ①
hòng 一哄而散 ①用言语或行动引入高兴。②吵闹。 ③欺骗。④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⑤形容很多人大笑声或喧哗声。 ②
hōng 哄笑 ④
hǒng 哄孩子 ①
雨帘 ①旧时店铺做标志的旗帜。②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②
4.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5.作业 :(1)抄写词语。(难写的多写几遍)(2)完成(作业 本)第1、2、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学习提示,学会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分段,井说说各段的主要意思。
2.学懂课文1-4自然段,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孩子们和过路行人帮姑娘捡苹果的情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听写词浯。(皱起、封锁、焦虑、箩筐、一哄而散、追逐)
2.根据学习提示给文章分段。
(1)读学习提示。
(2)找出“先写……再写……最后写”,并在这些词下面注上“起因、经过、结果”,再连起来读。
(3)在“先写……再写……”最后写”的上面注明第一段、哪几节,第二段、哪几节,第三段、哪几节,再连起来读。
(4)在文中划好分段标记。(12‖34‖5)
3 自学质疑。
(1)自学,思考课后习题1。
(2)集体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4.读中释疑。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出示句子:马路上,一群撑着伞放学回家的孩子,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
①读句子,想:句中把( )比作( )。
②指导朗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①自由读,找出ABB式的词语,井把它读好。 (其中“湿漉漉”“黄澄澄”中的叠字念第一声。)指名读第2自然段,评议。
②选读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简要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③“姑娘捡起了这个,滚走了那个,眼看汽车嘟嘟叫着从远处驶来……”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姑娘着急的心情)用朗读表现出来。(自由试读呻指名读一齐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①苹果倒翻后,一群孩子路过这里,他们是怎么做的? (用“——”划出)
②胖乎乎的小男孩怎么知道姑娘焦虑?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用“——”划出姑娘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于,用“=”划出写孩子语言的句子。)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同桌互练呻分角色读呻齐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①还有哪些人看见了,他们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有感情地读一读。四人小组交流。
②请2--3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
③“宁静的马路顿时又热闹起来。”从句中找出一对反义词。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5)朗读l-4自然段。
5.用自己的话说说孩子们和过路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的情形。
6.完成《作业 本》第3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l.学懂课文第5自然段,了解事情的结果,理解“那一筐大 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的意思。
2.会仿写ABB式的词语。
3.会用“仿佛”造句。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出示最后一句话。边读边想:“这小小的旅行”是指什么?“闪着亮晶晶的光芒”又指什么?
(3)感情朗读。
(4)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仿佛在唱一首助人为乐的赞歌。它会唱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同桌讨论一集体交流。
2.总结全文。
(1)教师简要小结。
(2)讨论:“捡苹果”“助人为乐”“雨中”哪个课题最合适,为什么?
3.指导用“仿佛”造句。
(1)明确要求:用“仿佛”写比喻句,要写清楚把什么比作什么。读一读文中出现的两个句子。
(2)填空:天空中,许多闪闪的星星,仿佛——。
(3)自由造句。指名口述,评议后写下来。
4.仿写ABB式的词语。
(1)抄写文中出现的ABB式词语。
(1)仿写。(如:绿油油、白茫茫、甜滋滋、酸津津、乐呵呵、黑乎乎、亮闪闪等。)
5.完成《作业 本》第5、7题。
第七册教案 篇7
3、元帅和小棋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弹、好”,能理解27个词语的意思。
2.能抓住“我赢了,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这一重点句理解全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大元帅”对“小棋手”“勇敢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
3.会用“指导”、“鼓励”各写一句话,能正确理解,“我输了?不!我赢了!”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语意思,能正确辨析多音字“弹”、“好”。
(2)能抓住重点句,理解全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我输了?不!我赢了!”这句话的意思。
(2)用“指导”、“鼓励”各写一句话。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15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弹”、“好”的读音,理解“老少无欺、不讲私情、谦虚好学、示弱、鼓励、无畏、训练”的意思。
2.理解陈毅元帅为什么要请小棋手来下围棋。
(二)教学过程
1.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①看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讲发生在“元帅和小棋手”之间的事。)②这位“元帅”是谁?这个“小棋手”又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陈毅元帅和小聂卫平下围棋,结果小棋手战胜了大元帅。)
(2)自学生字,读准多音字“弹”“好”的读音;了解“示弱”“无畏”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回答两个思考题。
(2)指名认读生字,分析字形。
3.学习课文第1一1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①陈毅元帅为什么要和小卫平下棋?(“我想试试他的棋艺,考考他的胆量。”)②试试的结果,小卫平的“棋艺”究竟怎么样呢?(第一盘“杀了个平局”,第二盘“陈毅眼看抵挡不住了……”)③哪一句话最集中地表现了小卫平下棋的“胆量”?(“小卫平下棋从不示弱”)课文哪些词句具体表现了他的“从不示弱”?(“我知道,你是带兵的大元帅!”“一开始就使出真本领。”“小卫平爽快地答应了。这一盘,他下得更勇猛了。”“小卫平用小手按住棋盘,头摇得像拨浪鼓,嚷着,‘不让!……”“‘真认输了吗’小卫平头一抬,竟然忘记了对面是个赫赫有名的大元帅。”)
(2)让学生理解“我输了?不!我赢了!”这句话的意思。
(3)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讨论。
小卫平下围棋从不示弱:
我赢了,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
从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的含义。“我赢了,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这个重点句说明:一方面是聂卫平的“勇敢无畏”,另一方面是陈毅元帅的善于发现人才。
(4)朗读课文。
4 完成作业 。
(1)《作业 本》第1、2、3、4题。
(2)课后练习题第4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 能分别用“指导”、“鼓励”造句:
2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小棋子“勇敢无畏”的精神和陈毅元帅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风范。
(二)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第1—12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课文内容写了什么事。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①陈毅元帅与聂卫平下棋时,聂卫平几岁? (不到10岁。指导学生照应题目: “小棋手”)②陈毅元帅是怎样鼓励“小棋手”的?为什么在赠书上写了“谦虚好学,勇敢奋进”八个字?(他毕竟还是”小棋手”,离“世界围棋名手”还有很大的距离。)你知道聂卫乎是什么时候成为“世界围棋名于”的?他为祖国争了哪些光?
(2)联系第12段,为什么陈毅元帅明明“输”了棋,却要说“我赢了!”,还“乐得泪水都流出来了”?(元帅发现了难得的人才.从“勇敢无畏的小棋手”身上,看到了祖国围棋事业的希望:在陈毅元帅看来.发现了一位优秀的小棋手,比自己赢了棋更值得高兴。)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元帅”对“小棋手”的期望。感受”小棋手” “下围棋从不示弱”的精神,感受“元帅”为“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的喜悦之情,了解全文朗读的节奏和基调。
(2)自读课文,读出自己对课文理解的深度。
4.指导用“指导”、“鼓励”各写一句话。
5.作业 。
(1)《作业 本》第5、6、7题。
(2)用“指导”、“鼓励”造句。
第七册教案 篇8
2、敦煌莫高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28个词语的意思。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T、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 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能背诵课文第4、1自然段。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14个生字,理解28个词语的意思;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解题。莫高窟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它与河南省龙门石窟、山西省云岗石窟,并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在3华里长的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建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内部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课文作了形象、生动的介绍。
2.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①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②你对敦煌莫高窟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学生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薪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对两个思考题是怎样理解的。
(2)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导阅读第1自然段。
(1)齐读。
(2)讨论:①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找出这段的重点词句)②为什么说它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划出表示数量的词语)③想一想这几个句子与重点词句有什么关系?
(3)指名读课文,让学生根据重点词句说说本段的主要意思。
5.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精美的艺术晶。
(2)思考:为什么说“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读读第2个句子。
(3)讨论这两个句子的关系。
(第1句概括地说,第2句具体地说。从“最大的佛像”和“最小的菩萨”的对比中,说明工艺的精美。)
6.指导阅读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这段课文,找出这段的重点词句:“敦煌的壁画,像朵朵鲜花,艳丽多姿。”
(2)说说这段课文两句话的主要意思。 (第1句用比喻“像朵朵盛开的鲜花”,总说“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第2句就壁画的内容的丰富来具体说明第1句所说的“艳丽多姿”。)
(3)让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分别用“……像……”的比喻句式和“有的…”有的……”的句式各说一句话o
7.阅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讨论:这三段课文主要写什么?
8.作业 :课后作业 本第5题,(作业 本)第1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用“不仅……还……”造句。
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能按照课文内容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加深对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理解,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
(二)教学过程
1.阅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说说这三段的主要意思。
2.指导阅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①这一段课文写了什么?②划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轻提、舒展、高高地举到、拨动)。
(2)指导学生说说这段课文4句话的意思。(前一句描述这幅巨大壁画的背景:清清的池水,池水中朵朵鲜花,被池水环绕的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渲染了环境的“艳丽多姿”。后3句是壁画的主体,着重勾画了画中人物的“艳丽多姿”,即:第2句,完整地介绍了在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演奏的乐师和起舞的少女;第3句,概括地描写了起舞的少女;第4句,具体细腻地描述了“其中一个梳着发髻的女子”的“动人舞姿”。)
(3)理解“艳丽多姿”“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翩翩起舞”“优雅”“华丽”“端庄”“舒展”等词语的意思。
(4)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观察第2幅图。①注意抓观察点的转移——由四周的自然景观,到中央的亭台楼阁;由中央的亭台楼阁到在亭台楼阁表演的全场人物;由演出的全场人物到翩翩起舞的少女;由翩翩起舞的少女群体,最后集中在“其中一个”。使学生知道作者是由四周到中央,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有条不紊地把这幅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②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不但要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而且要注意这些动作词语的排列次序是不能更动的。
3.教学课文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说说这一段课文的主要意思(是写作者站在这幅壁画前的内心感受)。
(3)作者的感受是分几步来表达的?(先总说“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再用“不仅……还……”把对壁画栩栩如生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
(4)指导用“不仅……还……”造句。
4.指导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1) 齐读。
(2)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 找出重点词语,试着背诵:巨大的壁画 池水 鲜花 亭台楼阁乐队 少女 翩翩起舞 优雅端庄女子 轻提 舒展 举到 拨动好像都是活的 不仅……还……
(4)指名背诵。 5.作业 :《作业 本》第2、3、5、6、7、8题。
第七册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神奇的九寨沟,在那儿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有许许多多的异兽珍禽,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细细地欣赏。
二、学习第三小节
1、请你自由轻声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象,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上它,感受到它的美。
2、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雪峰:
(1)指名读
(2)我们一起来看看插入云霄的雪峰。(多媒体显示)
(3)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板书:雪峰插云)
(4)这么雄伟的雪峰老师请男生来读。(读得真有气势)
湖泊:
(1)指名读有关语句
(2)这么美的湖泊真想亲眼看一看。(多媒体显示)
(3)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得真仔细!你不仅看得仔细,还能用这么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真不简单!)
引到森林(在这片原始森林里,树木长得郁郁葱葱,许多树长得又粗又高,真可谓古木参天。)(板书)
(4)这么美的湖泊能不能美美得读一读呢?
先自己练读一下 指名一位好同学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如同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真美!)
瀑布:
(1)你能通过读向大家展示瀑布的雄伟吗?
(2)让我们来亲眼看看瀑布,听听它的声音,一定会读得更好。(多媒体显示)
(3)喜欢瀑布的同学一起来读。(读得真有气势)
3、刚才我们欣赏了水平如镜的湖泊、雄伟壮观的瀑布,这一动一静就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平湖飞瀑(板书)
4、九寨 沟的山是美的、水是美的、森林是美的,连湖底的石块也是美的,学到这儿,我也忍不住要来美 美地读读这一小节。
5、想不想读,敢不敢和老师比一比(生齐读)(你们读得真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三、学习第四小节
欣赏了插入云霄的雪峰、五彩缤纷的湖泊和壮观的瀑布,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在这里,你可能有幸结识哪些珍稀动物?
1、请你轻声读第四小节。
2、交流 看它们来了(逐个显示动物)这是( ) 。
3、你最喜欢哪个?把写这种动物的句子多读几遍,待会儿要请你当小导游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4、现在你们都是九寨沟的小播音员,正在向大家介绍九寨沟神奇的动物,你们能通过读把游客都吸引到九寨沟来旅游吗。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请几个人来读这一节课文比较合适,为什么?
四、学习第五小节
1、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九寨沟,听了小导游和播音员的热情介绍,现在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2、是啊,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怪不得到过九寨沟的游人看到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都说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
五、欣赏歌曲
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下面请欣赏《神奇的九寨》。
第七册教案 篇10
课 题
8、保护水资源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1 月 7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水是一种十分有限的重要资源,了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和方法。
2、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3、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应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
准备
地球上水的分布、淡水比例挂图、《水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规图解、录像等。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2、引导学生讨论地球上如果缺乏淡水会造成哪些危害。
3、向学生进行环保宣传,使学生了解《水法》。
4、联系实际,进行保护水资源的教育。结合课本第27页下面的插图讨论:
5、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提问:自然界的水是不干净的,需要经过净化处理才能饮用。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几种?
2、讲述: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地球将会怎样?自然界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今天学习第8课《保护水资源》。(板书课题)
(1)阅读课本第25页。组织讨论:为什么说水是一种资源。
(2)小结: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地球上到处都是水,但绝大部分是海水。淡水只占地球上水的百分之三,而这很少一部分淡水又主要分布在寒冷地区,变成冰川,南极是全球最大的淡水资源,能直接利用的淡水更少。(这里边讲解边用图表示)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西北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江苏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人为污染严重,如果水资源得不到保护,结果将会怎样?
(1)看课本第25页的插图,分组讨论。地球上缺乏淡水,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2)学生汇报。
(3)师生小结: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很少,如果人为污染不加以控制,居民向水中倾倒垃圾,工厂向水中排放有害废水,船只航得泄漏油污,农民使用的农药渗入水中,导致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可饮用水越来越少,人就会像沙漠中的旅行者,因缺水而死亡。动植物需要水,如果动植物饮用和吸收了受到污染的水,人食用了被污染的动植物,也会中毒甚至死亡,世界上曾发生过好几起重大的水污染事件。
(1)谈话:水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和水资源,我国政府于1988年专门颁布了《水法》,每个公民、家庭、单位都应自觉遵守。
(2)了解《水法》有关法规。
①《水法》规定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染水必须经过处理,把有害的物质降低到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程度,才准许排放到自然水域中去。
②水域附近不准堆放工业废渣,垃圾、粪便等。
(3)了解淮河、太湖污染严重,急需整治。
①提问:你知道淮河、太湖水被污染了吗?那里的水怎样了?(通过电视、报纸等报道,知道了有关太湖、淮河水被污染的情况)
②讲述:1994年7月,淮河水污染严重,黄绿色水变成了酱油色,河两旁的树木枯死,鱼大量死亡,居民饮水困难;太湖也遭到严重破坏,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布满了半个太湖。太湖、淮河是江苏境内的两个重要自然水域,我国政府已拨专款整治淮河和太湖。
(1)他们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2)你怎样来保护水资源?
课后感受
通过学生对一些环境的污染图片,使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以及了解一些我们国家有关水污染的法律法规。
第七册教案 篇11
课 题
6、水污染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0 月 24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自然水域中的水被污染的主要原因,了解污染物和污染源,以及污染的水怎样危害人类的健康。
2、指导学生考察自然水域。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考察能力。
3、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准备
教师课前察看周围水域情况,选择好考察地点。
学生准备:采集水样的工具(瓶、竹竿、绳等)、照相机。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水是怎样被污染的。
2、指导学生考察附近水污染情况。
3、指导学生了解污染的水怎样危害人的健康。
4、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提问: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水》单元,请你想想,自然界的水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水有哪些用途?
2、讲述:自然界的水虽然分布很广,但可直接供人类利用的水却很少。随着工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废弃物越来越多,自然界里的水越来越脏了,这样的水能用来饮用、烧饭做菜吗?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水是怎样被污染。
(1)看课文中的插图了解水是怎样被污染的。
①看课本第19页的插图,分组讨论,水是怎样被污染的。
②学生汇报。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有关电台、报纸的报道,讲讲水是怎样被污染的。
①生活中你看到哪些污染水的现象?
②你知道我省哪些水域污染严重?
(3)小结:自然界的水大多是不干净的,污染的原因很多,有居民生活产生的废物污染、工厂的废水污染、船只航行时的油污染、农村喷洒农药产生的污染……如果水中含有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我们就说水受到污染。(板书课题)混入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叫污染物。(板书:污染物)如:垃圾、油污、工业废水、病菌等。污染物的来源叫污染源,(板书污染源)污染源有的来自工厂,有的来自医院,有的来自居住区。
(1)讲解:随着生产的发展,工厂生产出的产品种类、数量越来越多,向自然界排放的废水、倾倒的垃圾也越来越多。这些废物通过各种途径使自然水域的水受到污染,不少自然水域的水污染已经很严重,并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我们这个地区的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呢?我们必须亲自去看看,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活动,是认识自然事物的科学方法。
(2)介绍考察方法。
①看:看水面情况,水的颜色、水面的漂浮物、水中动植物情况。
②查:查找污染源,查水域周围情况,是否有工厂、医院、垃圾堆……
③闻:用小瓶取水样,闻有没有怪味、臭味。
④记:及时记录考察情况。
(学生充分讨论后填写报告)
(3)指导考察报告的填写方法。
考察目的:填写某地区的水域是否受污染。
考察地点:附近的水域。
考察时间:XX年X月X日
水域情况:水的颜色、气味、水面漂浮物、水中动植物……
水域周围情况:农田、工厂、医院、居民区、垃圾堆……
总体印象:水域是否被污染?污染程度如何?
最后填写报告人的姓名、学校、班级。考察报告要如实填写。
(4)讲解考察时的注意事项。
①分小组考察:4—6人一组,选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集体行动。
②采水样:不要到深水区采水样,采水样时一定要有家长或老师带领。
③各小组互相照应,发生情况,及时报告。
(5)实地考察(校内的池塘)
(1)汇报考察情况。
(2)结合实地考察报告和课文插图,讲讲污染的水怎样危害人的健康。
(3)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汇报摘要板书,并归成两类:一类是直接危害,另一类是间接危害。
(5)小结:污染的水可通过人体的饮水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有的是食用了被污染的动植物体,间接危害人的健康。
课后感受
通过学生实地考察,了解在我们周围的水域情况,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七册教案 篇12
课 题
9、食物中的营养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1 月 14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食物中的五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属于糖类)、无机盐和维生素。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
准备
1、熟蛋白、瘦肉、花生米、葵花籽、馒头、马铃薯、米饭、饼干等食物。
2、实验材料有三角架、酒精灯、火柴、碟子、白纸、冷水、棉球、碘酒等。
3、画有常吃的一些食物的投影。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营养。
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
3、指导学生认识营养成分的来源。
4、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谈话:在自然课的第二、第三册中我们曾学习了空气和水的有关知识,空气和水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同时我们每天的生活还离不开食物,这是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讲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食物,这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板书课题)
(1)学生讨论:我们经常都吃哪些食物?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
(2)学生汇报小结(同时出示常见食物的投影):平时吃的食物有鱼、虾、肉、蛋、蔬菜、水果、米饭、馒头、水等。据科学家研究,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所含人体需要的营养大致分五类:淀粉(属于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
(1)检验蛋白质的方法。
①讲述:蛋白、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请各组同学将自己所带的一小块蛋白或瘦肉钩在三角架的铁丝上,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蛋白或瘦肉,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②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③师生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特殊难闻的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
(2)检验脂肪的方法。
①讲述:肥肉、花生米等内含较多的脂肪。请同学将所带花生米、葵花籽等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然后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同现象?
②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③师生小结:把含脂肪较多的花生米、葵花籽等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迹,颜色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容易透光,与水迹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挤压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脂肪。
(3)检验淀粉的方法。
①讲述:淀粉属于糖类。试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摇晃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请各组同学检验一下自己所带的馒头、马铃薯、米饭、饼干、鸡蛋等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②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馒头、马铃薯、米饭、饼干等食物中含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变成蓝黑色。而鸡蛋遇碘酒不变颜色,说明鸡蛋中不含淀粉。
③提问:谁能概括地说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
④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蛋白质、脂肪、淀粉是不同物质,所以可用不同的检验方法,但是我们知道一种食物中并不只含单一的某种营养成分,而是有多种营养成分。所以我们用的检验方法只能测定食物中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平时要检验某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可以先根据经验推测一下食物中主要含什么营养成分,然后再用实验方法检验。
(1)主要营养成分的来源。
①谈话:我们了解了食物中的五大营养成分,谁能说说蛋白质、脂肪、淀粉分别含在哪些食物中?(蛋白质:鱼、肉、蛋白;脂肪:动物油、植物油;淀粉:米饭、馒头)
②指导学生填写课本第31页上的食物主要营养成分记录表。
(2)无机盐、维生素的来源。
讲述:人体需要的无机盐、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水果、蔬菜和食盐中,其中维生素的来源更广,种类也很多。请同学举例说明。
课后感受
使学生了解到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的营养及辨别方法。
第七册教案 篇13
课 题
7、水的净化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0 月 31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蒸馏水和纯净水的用途。
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
准备
1、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2、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3、制取蒸馏水实验:圆底烧瓶、乳胶管、烧杯、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直角形玻璃管。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4、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提问:通过《水污染》一课的学习,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体健康的?
2、讲解:自然水域的水由于种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板书课题)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水里有泥沙、木屑、细菌等)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单间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板书: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国农村,没有用上自来水的地区,就是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使水变得干净些。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①加入适量明矾。②用玻璃棒搅拌。③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由于静置时间较长,把观察沉淀后水的变化放在过滤实验后进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什么变化?(沉淀后的水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上面漂浮着比水轻的杂持质,下面有一层泥沙类杂质,中间的水比较清澈)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沉淀的结果。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方法:
①折:正方形滤纸两次对折成4层的小正方形。
②剪:把滤纸剪成圆形。
③展开:把滤纸展开成圆锥形,大小和漏斗一样。
④湿润滤纸:用滴管取清水,从下往上湿润,滤纸与漏斗之间不能有空隙。
⑤把漏斗放入铁圈,使漏斗玻璃管口尖端紧贴烧杯壁。
⑥玻璃棒顶在三层滤纸处,倾斜成600,把水沿着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倒入的污水不能超过滤纸边缘。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要想杀死它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或氯气等消毒药品。我们把煮沸和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既简单又可靠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3)学生填写课本第23页中的结论。
课后感受
大多数学生都能了解到一些最常见的、简便的消毒方法。
第七册教案 篇14
课 题
12、登上月球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2 月 5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
准备
1、与课文配套的挂图或投影片。
2、与月球有关的图片、录像带及文章等。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新课
二、学习新课
1、古代人们对月球的向往——登上月球的神话。
2、近代人们对月球奥秘的探索。
3、了解人类登上月球的过程。
4、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出示一轮明月挂图。
1、提问:关于月球你知道些什么?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简评。
3、谈话:要想知道月球的秘密,最好是登上月球去,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人类登上月球的故事。(板书课题)
教师(或学生)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出示课本第39页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图。
(1)提问:你认识图上是谁吗?他在干什么?他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后汇报。
(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3)谈话:由于当时的望远镜只能放大三十几倍,所以看不清月球上暗的部分竟究是什么,还以为月球和地球上一样,有山有水。于是就把月球上暗的部分当成海洋,并分别给它们起了去海、湿海、风暴洋之类的名称。月球上明亮的部分大都是山,一般称为月陆。
(1)讲解:由于月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所以它老是以一面对着球,在球上永远无法看见它的背面。月球背面便成为千古之谜。1959年10月,前苏联科学家向月球发射无人驾驶的宇宙火箭,飞过月球背面,并进行拍照,揭开了月球背面的谜,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2)谈话: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你想知道人类是怎样登上月球的吗?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第40页到41页,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人类第一次成功登上月球的时间。
②登上月球的两位宇航员是谁?
③宇航员怎样走上月球的?登月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学生阅读后讨论。
(4)师生小结:1969年7月16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有3名宇航员登上了奔月的征途。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了!由于登月的成功,人们对月球的结构、起源及变化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登上月球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时候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了。知道了这是科技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