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07年企业工资指导线
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
发布《成都市2007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的通知
成劳社发〔2007〕89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级各有关部门:
按照国家对企业工资分配实行宏观调控的要求,为促进企业建立工资分配的自我调节机制,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增加职工工资、确定合理的工资水平,实现“控高、扩中、保低”的调控目标,我们以成都市2006年国民经济完成情况与市政府2007年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及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市)县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市2007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经市政府授权,成都市劳动保障局发布《成都市2007年企业工资指导线》。
请你们根据今年企业工资调控目标,按照分类调控的原则,指导各类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状况,合理安排在岗职工工资增长。请将实施情况及时函告我局劳动工资处。
附件:《成都市2007年企业工资指导线》
二OO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附件:
成都市2007企业工资指导线
一、2006成都市国民经济及劳动工资主要情况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成都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第二、三产业增加值25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二、三产业社会劳动生产率56611元/人,增长6.4%;全市财政收入489.1亿元,增长33.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89元,增长1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2006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310.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
2006年,全市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19293元,比去年增长11.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564元,比去年增长13.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0%;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579元,比去年增长14.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6%。2006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3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4万人,其中,企业在岗职工9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万人。
二、2007年成都市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2007年,国家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3%以内;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得到改善。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6%,第二、三产业社会劳动生产率预期提高1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少于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从2007年一季度实际情况看,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经济增长与效益同步提高。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2.9亿元,同比增长14.1%;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8.5亿元,同比增长24.9%;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162.8亿元,同比增长42.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6元,同比增长13.2%。
三、2007企业工资增长调控目标和分类指导标准
(一)2007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率建议
根据今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今年加强企业工资分配监管调控的工作要求和测算企业工资指导线的规定办法对工资增长水平进行预测分析,综合考虑影响工资水平增长的各相关因素,并参照四川省2007年企业工资指导线水平,确定我市2007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为:
1.以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12%作为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企业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的情况下,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率原则上可以确定在12%左右,既保证职工实际工资水平随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度增长,发挥工资分配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又合理控制企业人工成本,以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对于工资水平过高及工资增长过快的企业、各类公司,按照国家关于调节过高收入和对垄断行业的企业加强工资增长调控的要求,其年度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率应确定在基准线以下。垄断行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超过全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三倍以上的,工资水平今年不宜再增长。
2.以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18%作为企业工资增长上线。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比上年较快增长,年度工资水平可以相应较快增长,但是企业工资增长不宜过快,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也不宜过高超出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企业工资增长率达到工资增长上线是一种危险信号:既可能违背工资增长“两个低于”的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又可能致使企业人工成本过高,削弱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3.以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3%作为企业工资增长下线。考虑预计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等因素,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原则上应保持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不下降,将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率确定在3%以上,保证职工实际工资水平随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度增长,激励职工劳动积极性,争取使企业尽快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持续经营亏损的企业,其工资可以是零增长,但支付给提供正常劳动的职工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2007年对企业合理确定工资增长水平的要求
1.各类企业都应按照2007年成都市企业工资指导线,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等实际状况,合理确定本企业2007年职工工资增长幅度及分配水平。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提高的企业,其工资增长不应低于企业工资增长下线。
企业工资增长应建立在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依据实现利税计算的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依据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两个低于”的要求,加强工资分配的自我约束。
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应严格按照“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的调控办法,在相应提取的工资总额内,依据工资指导线所规定的分类指导标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国有垄断行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超过全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三倍以上的,工资水平今年不宜再增长。市级有关部门要将此项工作纳入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范围,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监督。
2.企业应依据工资指导线所规定的分类指导标准,合理适度地确定职工工资增长。企业应遵循按劳分配原则,积极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方式,依法自主决定工资分配,进一步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非国有企业应根据工资指导线,积极通过与工会协商或者其他集体协商方式,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原则上应按照工资指导线所规定的增长基准线确定年度工资增长。
3.各类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工资支付的有关规定,同时重视本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增长问题。要适应生产经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发展。
发布《成都市2007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的通知
成劳社发〔2007〕89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级各有关部门:
按照国家对企业工资分配实行宏观调控的要求,为促进企业建立工资分配的自我调节机制,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增加职工工资、确定合理的工资水平,实现“控高、扩中、保低”的调控目标,我们以成都市2006年国民经济完成情况与市政府2007年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及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市)县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市2007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经市政府授权,成都市劳动保障局发布《成都市2007年企业工资指导线》。
请你们根据今年企业工资调控目标,按照分类调控的原则,指导各类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状况,合理安排在岗职工工资增长。请将实施情况及时函告我局劳动工资处。
附件:《成都市2007年企业工资指导线》
二OO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附件:
成都市2007企业工资指导线
一、2006成都市国民经济及劳动工资主要情况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成都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第二、三产业增加值25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二、三产业社会劳动生产率56611元/人,增长6.4%;全市财政收入489.1亿元,增长33.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89元,增长1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2006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310.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
2006年,全市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19293元,比去年增长11.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564元,比去年增长13.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0%;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579元,比去年增长14.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6%。2006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3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4万人,其中,企业在岗职工9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万人。
二、2007年成都市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2007年,国家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3%以内;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得到改善。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6%,第二、三产业社会劳动生产率预期提高1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少于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从2007年一季度实际情况看,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经济增长与效益同步提高。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2.9亿元,同比增长14.1%;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8.5亿元,同比增长24.9%;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162.8亿元,同比增长42.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6元,同比增长13.2%。
三、2007企业工资增长调控目标和分类指导标准
(一)2007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率建议
根据今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今年加强企业工资分配监管调控的工作要求和测算企业工资指导线的规定办法对工资增长水平进行预测分析,综合考虑影响工资水平增长的各相关因素,并参照四川省2007年企业工资指导线水平,确定我市2007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为:
1.以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12%作为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企业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的情况下,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率原则上可以确定在12%左右,既保证职工实际工资水平随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度增长,发挥工资分配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又合理控制企业人工成本,以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对于工资水平过高及工资增长过快的企业、各类公司,按照国家关于调节过高收入和对垄断行业的企业加强工资增长调控的要求,其年度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率应确定在基准线以下。垄断行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超过全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三倍以上的,工资水平今年不宜再增长。
2.以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18%作为企业工资增长上线。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比上年较快增长,年度工资水平可以相应较快增长,但是企业工资增长不宜过快,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也不宜过高超出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企业工资增长率达到工资增长上线是一种危险信号:既可能违背工资增长“两个低于”的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又可能致使企业人工成本过高,削弱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3.以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3%作为企业工资增长下线。考虑预计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等因素,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原则上应保持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不下降,将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率确定在3%以上,保证职工实际工资水平随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度增长,激励职工劳动积极性,争取使企业尽快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持续经营亏损的企业,其工资可以是零增长,但支付给提供正常劳动的职工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2007年对企业合理确定工资增长水平的要求
1.各类企业都应按照2007年成都市企业工资指导线,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等实际状况,合理确定本企业2007年职工工资增长幅度及分配水平。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提高的企业,其工资增长不应低于企业工资增长下线。
企业工资增长应建立在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依据实现利税计算的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依据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两个低于”的要求,加强工资分配的自我约束。
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应严格按照“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的调控办法,在相应提取的工资总额内,依据工资指导线所规定的分类指导标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国有垄断行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超过全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三倍以上的,工资水平今年不宜再增长。市级有关部门要将此项工作纳入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范围,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监督。
2.企业应依据工资指导线所规定的分类指导标准,合理适度地确定职工工资增长。企业应遵循按劳分配原则,积极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方式,依法自主决定工资分配,进一步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非国有企业应根据工资指导线,积极通过与工会协商或者其他集体协商方式,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原则上应按照工资指导线所规定的增长基准线确定年度工资增长。
3.各类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工资支付的有关规定,同时重视本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增长问题。要适应生产经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发展。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来自网友投稿及网络整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有错误请反馈给我们及时更正,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不承但任何责任。
版权所有:学窍知识网 Copyright © 2011-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