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创建创业型城市的措施和思考
一、创建创业型城市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003年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发展的实际,确定把成都市建设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2005年,结合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分阶段实施城乡充分就业目标,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如期实现了城乡充分就业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3.1%,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就业15万人。随着我市城乡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尤其是当前我市面临灾后重建、实验区建设的双重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我市扩大就业容量,应对金融危机,做好就业稳定工作的重要措施。因此,大力实施创建创业型城市活动,对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创建创业型城市的目标及任务
按照创建创业型城市涉及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创业活动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创业环境指标、创业环境满意度"五项指标要求,结合统筹城乡充分就业的实际,我们把创建创业型城市作为统筹城乡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保证经济增长、促进充分就业的有效手段,作为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主要指标,提出了平均每年新增创业企业2.5万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0万户以上;新建创业孵化基地20万平方米,创业带动就业率达到1:6,创业活动指数20%,创业环境满意度的各项指标达90%等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具体目标,并力争两年内全面达到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标准。同时,我市还科学地提出了检验创建创业型城市目标完成情况的22项具体指标,以及"层次分析法""统计数据核算法""满意度调查问卷法"三项检验办法。
三、创建创业型城市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拟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市级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指导,协调解决创建中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劳动保障局成立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完善扶持政策。市政府将出台《关于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意见》,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将改善创业环境、强化创业扶持、完善创业孵化制度、实训制度、援助制度和金融贷款扶持、项目筹集激励机制作为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就业的重要内容。
(三)健全创业保障。一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闲置资源,在全市每个区(市)县建立不低于1万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基地;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创业项目资源库,充分利用政府购买成果的机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选拔适合不同层次的城乡劳动者的创业项目;三是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创业促进协会的协调、服务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开展不同形式的创业服务活动,搭建不同形式的创业扶持平台,推进全民创业;四是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融资贷款规模,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最大限度满足创业者的贷款需求,贷款额度同比翻番,力争2009年全市小额贷款规模达到1亿元。
(四)实施四大工程。根据我市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及实验区建设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建立不同人群、不同创业类别的差异化帮扶机制,实施"四大工程"。对具有资金及技术优势的高端创业人群,依托我市的产业科技孵化园实施"创大业工程";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依托其农业生产资料实施"家庭创业工程";对返乡农民工依托其务工积累的技术及资金开展"回乡创业工程";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依托第三产业优势实施"城市居民创业工程"。
(五)加强部门协作。创业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化部门间的协作,动员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共同实施创业服务活动。劳动保障部门借助SIYB项目、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中国中心实训项目,重点负责开展城乡失业人员的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和跟踪服务;市金融办、财政部门重点负责拓宽融资渠道、扶持资金及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工商部门负责市场准入的拓展和改善行政管理;经委、发展改革委负责创业环境的改善;规划、国土部门负责孵化基地建立和场地扶持力度;税务部门负责税费减免;团委负责组织青年开展YBC(即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是由团中、全国青联发起的一个旨在帮助中国青年创业的国际合作项目)创业计划;妇联负责组织妇女创业活动等。
(六)强化创业指导。一是强化创业培训。进一步加大创业技能、创业意识培训力度,扩大创业宣传,激发全社会参与创业的激情,营造全社会参与创业、支持创业、帮助创业和尊重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将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创业培训范围,实现创业培训全覆盖;三是逐步在大专院校建立在校学生创业培训服务机制,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培养计划,实现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相结合;四是全面实施创业孵化、创业实训制度;五是引入专业投资咨询公司,推出开业测评系统,实施"开业导师"制度,采取一帮一、一助一的创业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