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保险业:“十件大事.十组数据”彰显辉煌
江苏保险业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解放前,江苏是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发源地。改革开放后,江苏保费在全国第一个突破500亿的省份,奠定江苏保险大省的地位。
(一)从江苏保险业经历“十件大事”。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79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作出了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江苏省于同年9月在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领导下,筹备恢复了人保江苏省分公司,并在南京等七个省辖市和镇江、扬州两个地区筹建支公司,于1980年4月正式开业经营业务。
2、1990年5月,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成立保险业务部,1992年12月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南京分公司开业。1993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南京成立江苏省办事处。新公司的进入,打破了江苏保险市场独家垄断经营的格局。
3、1994年7月,南京人寿保险公司成立。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成立后,中保人寿江苏省分公司承继原中国人保和南京人寿的人身保险业务,太平洋和平安相继完成产、寿分设,江苏的人身保险走上了专业化管理的道路。
4、1996年开始,天安、大众、华泰、新华、泰康等公司陆续进入江苏保险市场。2002年开始,又掀起了新一轮保险公司到江苏新设机构的高潮。
5、2000年9月,中国保监会南京特派办成立,保险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的非银行处分出,2004年2月,南京保监办更名为江苏保监局。
6、2001年7月,中国加入WTO后,根据入世承诺,江苏省苏州市成为中国允诺外资保险公司两年内可以进入提供服务的城市之一。2002年,美国友邦保险在苏州经营业务,成为江苏保险市场的第一家外资保险机构。2004年保险业全面开放后,到目前江苏已有外资保险机构省级分公司16家,占省级机构总数的1/4,保险业成为了开放早、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之一。
7、2002年起,江苏保险业总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并在高位保持平稳增长,江苏成为全国总量最大的区域保险市场之一。
8、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下发。同年,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保险工作汇报,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保险工作会议,《省政府关于推进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06〕126号)正式下发。当年,江苏保险业保费总规模在全国率先突破500亿元。
9、2007年,省政府将《江苏省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苏政办发〔2007〕147号)印发全省,正式把保险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这在全国保险系统、江苏金融系统都是第一个。
10、2008年,中国保监会批准韩国乐爱金(LIG)财产保险公司在江苏南京筹建一家全资子公司,原则同意组建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二)“十组数据”彰显江苏保险业发展辉煌
1、保费突破500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保险业年均增长30.4%,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7年江苏一年的保费收入(578.9亿元)超过1980年到1999年20年保费收入的总和。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不仅仅是规模的突破,更反映出江苏保险业在扩大覆盖面、提升人民群众安定指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时任梁保华省长在2007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江苏保费收入突破500亿,充分肯定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2、63家机构省级。从原来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一家,发展到现在(2008年9月底),江苏已经拥有63家省级分公司、5200余家保险分支机构、161家保险中介法人机构、209家保险中介分支机构、3591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
3、22万从业人员。复业之初就人保一家公司经营,全省干部职工才几百人。发展到现在,保险从业人员近22万人。其中,保险营销员17.5万人,高级管理人员近2000人。全省平均每350人中就有1名保险从业人员。
4、1315总资产。2000年以来,全省保险公司总资产年均增长25%,2005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2007年底达到1315.6亿元。
5、近1000亿元赔付支出。30年来,江苏保险业的总赔付支出接近1000亿元(983.7亿元)。1991年江苏的特大洪涝灾害,中国人保赔付8.7亿元;1994年太平洋承保的长江油运公司“大庆423号”轮船出险,总赔付999.1万元;2004年,华西村一艘运载铁矿石的货船沉没,一笔赔款达2000万元;2005年“麦莎”台风灾害中,保险赔付了1.7亿,占灾害损失的14%;射阳化工厂爆炸发生后,平安保险迅速启动理赔并预付了50万赔款,对购买保险的个人,每人获得了12万元的人身赔偿;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江苏保险业赔付超过10亿元,等等。
6、2.3%保险深度。即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2007年,江苏的保险深度是2.3%,是1980年(0.14%)的16倍。
7、757元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2007年,江苏的保险密度是757元,是10年前的7倍,是30年前的996倍。
8、保障金额。30年来,江苏保险业累计提供各类风险保障总额超过50万亿元,现在全省每年保险为各类企业和个人承担的风险金额均在7-8万亿元左右,相当于当年GDP的3-4倍。
9、16万个企业、95万个家庭、9800万服务对象。以2006年为例,江苏保险业共为全省16万个企业、95万个家庭、9800万人次提供了8.8万亿元的风险保障。江苏保险业为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苏通大桥、田湾核电站、扬子—巴斯夫工程、南京地铁、南京玄武湖隧道、第八届世界华商大会、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和社会活动提供保险保障和服务。
10、1800产品。江苏保险业现在提供的保险产品达到1800多个,服务领域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人身、财产、健康、意外、医疗、责任、建筑、运输、出口信用、种养殖等等。近年来,特别在服务“三农”、通过责任保险发挥社会管理功能方面成效显著。包括发展农业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农村治安联防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开展校园方责任保险、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等等。
通过以上的“十件大事”和“十组数据”,我们认为,在三十年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进程中,江苏保险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包括行业面貌的巨大变化、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和保险监管的不断加强等等,可以说是“春风吹暖江苏保险,硕果映证辉煌历程”。
二、改革发展30周年的经验总结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第二,必须始终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第三,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四,必须始终坚持以加强监管促进和保障发展。
三、未来江苏保险业发展的展望
长三角地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将扩大江苏保险业的先发优势。根据江苏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江苏保险业的总规模将比“十五”期末翻一番,突破1000亿元,并基本建成一个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服务领域更加广泛、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功能作用更加突出、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能力更强的现代保险业,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保险市场的差距,逐步实现由保险大省向保险强省的跨越。
(一)从江苏保险业经历“十件大事”。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79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作出了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江苏省于同年9月在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领导下,筹备恢复了人保江苏省分公司,并在南京等七个省辖市和镇江、扬州两个地区筹建支公司,于1980年4月正式开业经营业务。
2、1990年5月,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成立保险业务部,1992年12月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南京分公司开业。1993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南京成立江苏省办事处。新公司的进入,打破了江苏保险市场独家垄断经营的格局。
3、1994年7月,南京人寿保险公司成立。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成立后,中保人寿江苏省分公司承继原中国人保和南京人寿的人身保险业务,太平洋和平安相继完成产、寿分设,江苏的人身保险走上了专业化管理的道路。
4、1996年开始,天安、大众、华泰、新华、泰康等公司陆续进入江苏保险市场。2002年开始,又掀起了新一轮保险公司到江苏新设机构的高潮。
5、2000年9月,中国保监会南京特派办成立,保险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的非银行处分出,2004年2月,南京保监办更名为江苏保监局。
6、2001年7月,中国加入WTO后,根据入世承诺,江苏省苏州市成为中国允诺外资保险公司两年内可以进入提供服务的城市之一。2002年,美国友邦保险在苏州经营业务,成为江苏保险市场的第一家外资保险机构。2004年保险业全面开放后,到目前江苏已有外资保险机构省级分公司16家,占省级机构总数的1/4,保险业成为了开放早、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之一。
7、2002年起,江苏保险业总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并在高位保持平稳增长,江苏成为全国总量最大的区域保险市场之一。
8、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下发。同年,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保险工作汇报,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保险工作会议,《省政府关于推进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06〕126号)正式下发。当年,江苏保险业保费总规模在全国率先突破500亿元。
9、2007年,省政府将《江苏省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苏政办发〔2007〕147号)印发全省,正式把保险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这在全国保险系统、江苏金融系统都是第一个。
10、2008年,中国保监会批准韩国乐爱金(LIG)财产保险公司在江苏南京筹建一家全资子公司,原则同意组建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二)“十组数据”彰显江苏保险业发展辉煌
1、保费突破500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保险业年均增长30.4%,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7年江苏一年的保费收入(578.9亿元)超过1980年到1999年20年保费收入的总和。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不仅仅是规模的突破,更反映出江苏保险业在扩大覆盖面、提升人民群众安定指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时任梁保华省长在2007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江苏保费收入突破500亿,充分肯定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2、63家机构省级。从原来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一家,发展到现在(2008年9月底),江苏已经拥有63家省级分公司、5200余家保险分支机构、161家保险中介法人机构、209家保险中介分支机构、3591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
3、22万从业人员。复业之初就人保一家公司经营,全省干部职工才几百人。发展到现在,保险从业人员近22万人。其中,保险营销员17.5万人,高级管理人员近2000人。全省平均每350人中就有1名保险从业人员。
4、1315总资产。2000年以来,全省保险公司总资产年均增长25%,2005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2007年底达到1315.6亿元。
5、近1000亿元赔付支出。30年来,江苏保险业的总赔付支出接近1000亿元(983.7亿元)。1991年江苏的特大洪涝灾害,中国人保赔付8.7亿元;1994年太平洋承保的长江油运公司“大庆423号”轮船出险,总赔付999.1万元;2004年,华西村一艘运载铁矿石的货船沉没,一笔赔款达2000万元;2005年“麦莎”台风灾害中,保险赔付了1.7亿,占灾害损失的14%;射阳化工厂爆炸发生后,平安保险迅速启动理赔并预付了50万赔款,对购买保险的个人,每人获得了12万元的人身赔偿;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江苏保险业赔付超过10亿元,等等。
6、2.3%保险深度。即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2007年,江苏的保险深度是2.3%,是1980年(0.14%)的16倍。
7、757元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2007年,江苏的保险密度是757元,是10年前的7倍,是30年前的996倍。
8、保障金额。30年来,江苏保险业累计提供各类风险保障总额超过50万亿元,现在全省每年保险为各类企业和个人承担的风险金额均在7-8万亿元左右,相当于当年GDP的3-4倍。
9、16万个企业、95万个家庭、9800万服务对象。以2006年为例,江苏保险业共为全省16万个企业、95万个家庭、9800万人次提供了8.8万亿元的风险保障。江苏保险业为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苏通大桥、田湾核电站、扬子—巴斯夫工程、南京地铁、南京玄武湖隧道、第八届世界华商大会、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和社会活动提供保险保障和服务。
10、1800产品。江苏保险业现在提供的保险产品达到1800多个,服务领域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人身、财产、健康、意外、医疗、责任、建筑、运输、出口信用、种养殖等等。近年来,特别在服务“三农”、通过责任保险发挥社会管理功能方面成效显著。包括发展农业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农村治安联防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开展校园方责任保险、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等等。
通过以上的“十件大事”和“十组数据”,我们认为,在三十年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进程中,江苏保险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包括行业面貌的巨大变化、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和保险监管的不断加强等等,可以说是“春风吹暖江苏保险,硕果映证辉煌历程”。
二、改革发展30周年的经验总结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第二,必须始终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第三,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四,必须始终坚持以加强监管促进和保障发展。
三、未来江苏保险业发展的展望
长三角地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将扩大江苏保险业的先发优势。根据江苏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江苏保险业的总规模将比“十五”期末翻一番,突破1000亿元,并基本建成一个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服务领域更加广泛、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功能作用更加突出、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能力更强的现代保险业,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保险市场的差距,逐步实现由保险大省向保险强省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