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技巧office技巧office经验

编辑如何用word审稿校对,审稿,校对,编辑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2025-01-05 09:14:36


1.想知道报社编辑如何校对文字稿件 都需要哪些功底和专业知识

校对工作程序 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工序包括: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等各环节。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作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

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

可以使用黑马校对软件的严格校对模式替代人工二校。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

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

在读样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现在国内大多数出版社和报刊社均已使用黑马校对软件,基本都采用人机结合校对程序。

纸质稿件的人机结合的校对流程如下: 人工初校+技术整理→誊样→退厂改样→核红→计算机二校→人工三校→人工通读→退厂改样→清样核红→付印 人工初校可核对原稿及进行全书的技术性整理工作;计算机二校可以节省大量人工校对时间,确保准确率;人工三校和通读则可以起到最后把关的作用。 电子原稿的人机结合校对模式: 计算机一校(主要校文字性差错)→人工二校(主要校是非) +技术整理→退厂(或退责任编辑)改样→核红→计算机三校(主要校改动后的差错)→人工通读→退厂(或退责任编辑)改样→清样核红→付印编辑本段校对工作方法对校法 陈垣:“对校者,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点校: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平行点校:将原稿折叠后,覆在校样需校对的文字或图表上进行点校。 折校:把校样放在桌子上,再将一页原稿夹在两手的手指间压在校样上,并把原稿上的字句对准校样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读校:两人以上合作的校对方法,即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或两人)对照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本校法 陈垣:本校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采用的便是本校法。 校对人员在无原稿(或脱离原稿)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辨别校样上文字的形态,理解文句的含义,通过比较、前后互证来发现错误。

运用本校法进行的通读检查,更能体现‘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这一特性。” 在电子原稿大量涌现的今天,充分发挥本校法的长处,可以在互补的基础上弥补作者的失误或者编辑在加工编辑上的不足,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

他校法 陈垣:他校者,以他书校本书。 使用与所校对的稿件内容相关的比较权威的其他图书(包括工具书),来进行具体的校对工作。

他校法常与本校法交叉运用。 他校法的功能在于释疑,通常用于解决引文、数据、习语、术语、公式、日期之类的异同问题。

理校法 陈垣说:所谓理校者,遇无古本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 理,即推理判断。

理校,即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 在本校发现矛盾而又无他书可供参照时,便只能通过推理分析来判断是非,并提出疑问,由编辑部门解决。

理校也常与本校结合使用。 理校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必须是学有所长,知识面较广的校对人员才可运用,负责容易出现“以不误为误”或“以误改误”的差错。

校对的话,应该对版本、图书及中文,尤其是古文有相当的见地。

2.审稿人如何编辑审改稿

1.外审专家:审稿系统提供的作者原稿,系统不允许修改,审稿人对原稿进行修改,先下载原稿保存在本地保存在本地计算机内,进行修改后,批注或修改有关内容,应便于作者、编辑人员领会审稿意见。

注意用商榷和与人为善的语气。不强求修改作者的基本学术论点。

点击上传“审改稿”,即可保存在审稿系统内。2.内审专家和编辑:直接打开“稿件内容”进行编辑修改,修改后点击保存,即保存在服务器中(审改稿)。

3. WORD突出显示修订设置:为了区别审稿人的对文稿的修改,审稿人使用WORD打开“原稿”文档后,应首先对WORD进行设置。方法①:选WORD “工具”菜单—修订—突出显示修订—编辑时突出显示修订(打钩,包括在屏幕上突出显示修订和打印出的文档中突出显示修订)设置插入、删除、修改等显示的颜色和标记(可使用默认设置)后,修改删除内容,均做出相应标记。

方法②从工具—自定义—类别选择工具—从命令框中分别将选择突出显示修订、修订、接受修订、拒绝接受修订四个命令拖至工具栏中,设置插入、删除、修改等显示的颜色和标记(可使用默认设置)。 作者如何使用审稿人“审改稿” 为了区别审稿人对作者文稿的修改,审稿人“审改稿”使用WORD “突出显示修订”处理文稿。

审稿人对文稿的插入、删除、修改等均做出相应标记。作者接受修订或拒绝修订,可采用以下操作:方法:1选WORD “工具”菜单—修订—突出显示修订—取消屏幕上突出显示修订和打印出的文档中突出显示修订(去掉打钩),则修订标记不再显示(文件仍保留修订记录,如再选择突出显示修订,仍可显示修改标记)。

2.确定是否接受修订:菜单“工具”—修订—启动“接受或拒绝修订”窗口,逐条审核是否接受修订的内容。也可选全部接受修订简化操作。

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来自网友投稿及网络整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有错误请反馈给我们及时更正,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不承但任何责任。
版权所有:学窍知识网 Copyright © 2011-2025 www.at3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