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技巧office技巧office办公软件

新型玻璃ppt?新型玻璃作文100字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2024-01-21 11:36:27


一、平板玻璃

平板玻璃是指未经其他加工的平板状玻璃制品,也称白片玻璃或净片玻璃。按生产方法不同,可分为普通平板玻璃和浮法玻璃。平板玻璃是建筑玻璃中生产量最大、使用最多的一种,主要用于门窗,起采光(可见光透射比85%90%)、围护、保温、隔声等作用,也是进一步加工成其他技术玻璃的原片。

平板玻璃按其用途可分为窗玻璃和装饰玻璃。根据国家标准《普通平板玻璃》(GB4871—1995)和《浮法玻璃》(GB11614—89)的规定,玻璃按其厚度可分为以下几种规格:

引拉法生产的普通平板玻璃:2mm、3mm、4mm、5mm四类。

浮法玻璃:3mm、4mm、5mm、6mm、8mm10mm、12mm七类。

引拉法生产的玻璃其长宽比不得大于2.5,其中2、3mm厚玻璃尺寸不得小于400mm×300mm,4、5、6mm厚玻璃不得小于600mm×400mm。浮法玻璃尺寸一般不小于1000mm×1200mm,5、6mm最大可达3000mm×4000mm。

按照国家标准,平板玻璃根据其外观质量进行分等定级,普通平板玻璃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二等品三个等级。浮法玻璃分为优等品、一级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同时规定,玻璃的弯曲度不得超过0.3%。

普通平板玻璃以标准箱、实际箱和重量箱计量,厚度2mm的平板玻璃,每10m为1标准箱;对于其他厚度规格的平板玻璃,均需进行标准箱换算。实际箱是用于运输计件娄的单位。玻璃的厚度不同每实际箱的包装量也不一样。实际箱按同厚度累计平方数乘以厚度系数即可得出标准箱数。重量箱是指2mm厚度的平板玻璃每一标准箱的重量,其他厚芳的玻璃可按一定的系数进行换数。

平板玻的用途有两个方面:3~5mm的平板玻璃一般是直接用于门窗的采光,8~12mm的平板玻璃可用于隔断。另外的一个重要用途是作为钢化、夹层、镀膜、中空等玻璃的原片。

二、安全玻璃

安全玻璃是指与普通玻璃相比,具有力学强度高、抗冲击能力强的玻璃。其主要品种有钢化玻璃、夹丝玻璃、夹层玻璃和钛化玻璃。安全玻璃被击碎时,其碎片不会伤人,并兼具有防盗、防火的功能。根据生产时所用的玻璃原片不,安全玻璃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一)钢化玻璃

钢化玻璃又称强化玻璃。它是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在玻璃表面上形成一个压应力层,玻璃本身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不会造成破坏。当玻璃受到外力作用时,这个压力层可将部分拉应力抵销,避免玻璃的碎裂,虽然钢化玻璃内部处于较大的拉应力状态,但玻璃的内部无缺陷存在,不会造在成破坏,从而达到提高玻璃强度的目的。

钢化玻璃是平板玻璃的二次加工产品,钢化玻璃的加工可分为物理钢化法和化钢化法。

物理钢化玻璃又称为淬火钢化玻璃。它时将普通平板玻璃在加热炉中加热到接近玻璃的软化温度(600℃)时,通过自身的形变消除内部应力,然后将玻璃移出加热炉,再用多头喷嘴将高压冷空气吹向玻璃的两面,使其迅速且均匀地冷却至室温,即可制得钢化玻璃。这种玻璃处于内部受拉,外部受压的应力状态,一旦局部发生破损,便会发生应力释放,玻璃被破碎成无数小块,这些小的碎片没有尖锐棱角,不易伤人。

化学钢化玻璃是通过改变玻璃的表面的化学组成来提高玻璃的强度,一般是应用离子交换法进行钢化。其方法是将含有碱金属离子的硅酸盐玻璃,浸入到熔融状态的锂(Li+)盐中,使玻璃表层的Na+或K+离子与Li+离子发生交换,表面形成Li+离子交换层,由于Li+的膨胀系数小于Na+、K+离子,从而在冷却过程中造成外层收缩较小而内层收缩较大,当冷却到常温后,玻璃便同样处于内层受拉,外层受压的状态,其效果类似于物理钢化玻璃。

钢化玻璃强度高,其抗压强度可达125MPa以上,比普通玻璃大4~5倍;抗冲击强度也很高,用钢球法测定时,0.8kg的钢球从1.2m高度落下,玻璃可保持完好。

钢化玻璃的弹性比普通玻璃大得多,一块1200mm×350mm×6mm的钢化玻璃,受力后可发生达100mm的弯曲挠度,当外力撤除后,仍能恢复原状,而普通玻璃弯曲变形只能有几毫米。

热稳定性好,在受急冷急热时,不易发生炸裂是钢化玻璃的又一特点。这是因为钢化玻璃的压应力可抵销一部分因急冷急热产生的拉应力之故。钢化玻璃耐热冲击,最大安全工作温度为288℃,能承受204℃的温差变化。

由于钢化玻璃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所以在建筑工程、交通工具及其他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平钢化玻璃常用作建筑物的门窗、隔墙、幕墙及橱窗、家具等,曲面玻璃常用于汽车、火车及飞机等方面。

使用时应注意的是钢化玻璃不能切割、磨削,边角不能碰击挤压,需按现成的尺寸规格选用或提出具体设计图纸进加工定制。用于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的玻璃在钢化上要予以控制,选择半钢化玻璃,即其应力不能过大,以避免受风荷载引起震动而自爆。

根据所用的玻璃原片不同,可制成普通钢化玻璃、吸热钢化玻璃、彩然钢化玻璃、钢化中空玻璃等。

(二)、夹丝玻璃

夹丝玻璃也称防碎玻璃或钢丝玻璃。它是由压延法生产的,即在玻璃熔融状态下将经预热处理的钢丝或钢丝网压入玻璃中间,经退火、切割而成。夹丝玻璃表面可以是压花的或磨光的,颜色可以制成无色透明或彩色的。

夹丝玻璃的特点是安全性和防火性好。夹丝玻璃由于钢丝网的骨架作用,不仅提高了玻璃的强度,而且当受到冲击或温度骤变而破坏时,碎片也不会飞散,避免了碎片对人的伤害。在出现火情时,当火焰延,夹丝玻璃受热炸裂,由于金属丝网的作用,玻璃仍能保持固定,隔绝火焰,故又称为防火玻璃。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JC433-91规定,夹丝玻璃厚度分为:6、7、10mm,规格尺寸一般不小于600mm×400mm,不大于2000mm×1200mm。

目前我国生产的夹丝玻璃分为夹丝压花玻璃和夹丝磨光玻璃两类。夹丝玻璃可用于建筑的防门窗、天窗、采光屋顶、阳台等部位。

(三)夹层玻璃

夹层玻璃是在两片或多片玻璃原片之间,用PVB(聚乙烯醇丁醛)树脂胶片,经过加热、加压粘合而成的平面或曲面的复合玻璃制品。用于夹层玻璃的原片可以是普通平板玻璃、浮法玻璃、钢化玻璃、彩色玻璃、吸热玻璃或热反射玻璃等。

夹层玻璃的层数有2、3、5、7层,最多可达9层,对两层的夹层玻璃,原片的厚度常用的有(mm):2+3、3+3、3+5等。夹层玻璃的结构,如图8-1所示。

夹层玻璃的透明性好,抗冲击性能要比一般平板玻璃高好几倍,用多层普通玻璃或钢化玻璃复合起来,可制成防弹玻璃。由于PVB胶片的粘合作用,玻璃即使破碎时,碎片也不会飞扬伤人。通过采用不同的原片玻璃,夹层玻璃还可具有耐久、耐热、耐湿等性能。

夹层玻璃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一般用于在建筑上用作高层建筑门窗、天窗和商店、银行、珠宝的橱窗、隔断等。

(四)钛化玻璃

钛化玻璃也称永不碎铁甲箔膜玻璃。是将钛金箔膜紧贴在任意一种玻璃基材之上,使之结合成一体的新型玻璃。钛化玻璃具有高抗碎能力,高防热及防紫外线等功能。不同的基材玻璃与不同的钛金箔膜,可组合成不同色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钛化玻璃。钛化玻璃常见的颜色有:无色透明、茶色、茶色反光、铜色反光等。

三、节能型玻璃

传统的玻璃应用在建筑物上主要是采光,随着建筑物门窗尺寸的加大,人们对门窗的保温隔热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节能装饰型玻璃就是能够满足这种要求,集节能性和装饰性于一体的玻璃。节能装饰型玻璃通常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色彩,而且还具有特殊的对光和热的吸收、透射和反射能力,用建筑物的外墙窗玻璃幕墙,可以起到显著的节能效果,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高级建筑物之上。建筑上常用的节能装饰玻璃有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和中空玻璃等。

(一)吸热玻璃

吸热玻璃是能吸收大量红外线辐射能、并保持较高可见光透过率的平板玻璃。生产吸热玻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普通钠钙硅酸盐玻璃的原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有吸热性能的着色剂;另一种是在平板玻璃表面喷镀一层或多层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薄膜而制成。

吸热玻璃有灰色、茶色、蓝色、绿色、古铜色、青铜色、粉红色和金黄色等。我国目前主要生产前三种颜色的吸热玻璃。厚度有2、3、5、6mm四种。吸热玻还可以进一步加工制成磨光、钢化、夹层或中空玻璃。

吸热玻璃与普通平板玻璃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⒈吸收太阳辐射热。如6mm厚的透明浮法玻璃,在太阳光照下总透过热为84%,而同样条件下吸热玻璃的总透过热量为60%。吸热玻璃的颜色和厚度不同,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程度也不同。

⒉吸收太阳可见光,减弱太阳光的强度,起到反眩作用。

⒊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并能吸收一定的紫外线。

由于述特点,吸热玻璃已广泛用于建筑物的门窗、外墙以及用作车、船挡风玻璃等,起到隔热、防眩、采光及装饰等作用。

(二)热反射玻璃

热反射玻璃是有较高的热反射能力而又保持良好透光性的平板玻璃,它是采用热解法、真空蒸镀法、阴极溅射法等,在玻璃表面涂以金、银、铜、铝、铬、镍和铁等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薄膜,或采用电浮法等离子交换方法,以金属离子置换玻璃表层原有离子而形成热反射膜。热反射玻璃也称镜面玻璃,有金色、茶色、灰色、紫色、褐色、青铜色和浅蓝等各色。

热反射玻璃的热反射率高,如6mm厚浮法玻璃的总反射热仅16%,同样条件下,吸热玻璃的总反射热为40%,而热反射玻璃则可高达61%,因而常用它制成中空玻璃或夹层玻璃,以增加其绝热性能。镀金属膜的热反射玻璃还有单向透像的作.

玻璃是以石英砂、纯碱、长石和石灰石等为主要原料,经熔融、成型、冷却固化而成的非结晶无机材料。它具有一般材料难于具备的透明性,具有优良的机械力学性能和热工性质。而且,随着现代建筑发展的需要,不断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玻璃的深加工制品能具有控制光线、调节温度、防止燥音和提高建筑艺术装饰等功能。玻璃已不再只是采光材料,而且是现代建筑的一种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

一、平板玻璃

平板玻璃是指未经其他加工的平板状玻璃制品,也称白片玻璃或净片玻璃。按生产方法不同,可分为普通平板玻璃和浮法玻璃。平板玻璃是建筑玻璃中生产量最大、使用最多的一种,主要用于门窗,起采光(可见光透射比85%90%)、围护、保温、隔声等作用,也是进一步加工成其他技术玻璃的原片。

平板玻璃按其用途可分为窗玻璃和装饰玻璃。根据国家标准《普通平板玻璃》(GB4871—1995)和《浮法玻璃》(GB11614—89)的规定,玻璃按其厚度可分为以下几种规格:

引拉法生产的普通平板玻璃:2mm、3mm、4mm、5mm四类。

浮法玻璃:3mm、4mm、5mm、6mm、8mm10mm、12mm七类。

引拉法生产的玻璃其长宽比不得大于2.5,其中2、3mm厚玻璃尺寸不得小于400mm×300mm,4、5、6mm厚玻璃不得小于600mm×400mm。浮法玻璃尺寸一般不小于1000mm×1200mm,5、6mm最大可达3000mm×4000mm。

按照国家标准,平板玻璃根据其外观质量进行分等定级,普通平板玻璃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二等品三个等级。浮法玻璃分为优等品、一级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同时规定,玻璃的弯曲度不得超过0.3%。

普通平板玻璃以标准箱、实际箱和重量箱计量,厚度2mm的平板玻璃,每10m为1标准箱;对于其他厚度规格的平板玻璃,均需进行标准箱换算。实际箱是用于运输计件娄的单位。玻璃的厚度不同每实际箱的包装量也不一样。实际箱按同厚度累计平方数乘以厚度系数即可得出标准箱数。重量箱是指2mm厚度的平板玻璃每一标准箱的重量,其他厚芳的玻璃可按一定的系数进行换数。

平板玻的用途有两个方面:3~5mm的平板玻璃一般是直接用于门窗的采光,8~12mm的平板玻璃可用于隔断。另外的一个重要用途是作为钢化、夹层、镀膜、中空等玻璃的原片。

二、安全玻璃

安全玻璃是指与普通玻璃相比,具有力学强度高、抗冲击能力强的玻璃。其主要品种有钢化玻璃、夹丝玻璃、夹层玻璃和钛化玻璃。安全玻璃被击碎时,其碎片不会伤人,并兼具有防盗、防火的功能。根据生产时所用的玻璃原片不,安全玻璃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一)钢化玻璃

钢化玻璃又称强化玻璃。它是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在玻璃表面上形成一个压应力层,玻璃本身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不会造成破坏。当玻璃受到外力作用时,这个压力层可将部分拉应力抵销,避免玻璃的碎裂,虽然钢化玻璃内部处于较大的拉应力状态,但玻璃的内部无缺陷存在,不会造在成破坏,从而达到提高玻璃强度的目的。

钢化玻璃是平板玻璃的二次加工产品,钢化玻璃的加工可分为物理钢化法和化学钢化法。

物理钢化玻璃又称为淬火钢化玻璃。它时将普通平板玻璃在加热炉中加热到接近玻璃的软化温度(600℃)时,通过自身的形变消除内部应力,然后将玻璃移出加热炉,再用多头喷嘴将高压冷空气吹向玻璃的两面,使其迅速且均匀地冷却至室温,即可制得钢化玻璃。这种玻璃处于内部受拉,外部受压的应力状态,一旦局部发生破损,便会发生应力释放,玻璃被破碎成无数小块,这些小的碎片没有尖锐棱角,不易伤人。

化学钢化玻璃是通过改变玻璃的表面的化学组成来提高玻璃的强度,一般是应用离子交换法进行钢化。其方法是将含有碱金属离子的硅酸盐玻璃,浸入到熔融状态的锂(Li+)盐中,使玻璃表层的Na+或K+离子与Li+离子发生交换,表面形成Li+离子交换层,由于Li+的膨胀系数小于Na+、K+离子,从而在冷却过程中造成外层收缩较小而内层收缩较大,当冷却到常温后,玻璃便同样处于内层受拉,外层受压的状态,其效果类似于物理钢化玻璃。

钢化玻璃强度高,其抗压强度可达125MPa以上,比普通玻璃大4~5倍;抗冲击强度也很高,用钢球法测定时,0.8kg的钢球从1.2m高度落下,玻璃可保持完好。

钢化玻璃的弹性比普通玻璃大得多,一块1200mm×350mm×6mm的钢化玻璃,受力后可发生达100mm的弯曲挠度,当外力撤除后,仍能恢复原状,而普通玻璃弯曲变形只能有几毫米。

热稳定性好,在受急冷急热时,不易发生炸裂是钢化玻璃的又一特点。这是因为钢化玻璃的压应力可抵销一部分因急冷急热产生的拉应力之故。钢化玻璃耐热冲击,最大安全工作温度为288℃,能承受204℃的温差变化。

由于钢化玻璃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所以在建筑工程、交通工具及其他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平钢化玻璃常用作建筑物的门窗、隔墙、幕墙及橱窗、家具等,曲面玻璃常用于汽车、火车及飞机等方面。

使用时应注意的是钢化玻璃不能切割、磨削,边角不能碰击挤压,需按现成的尺寸规格选用或提出具体设计图纸进加工定制。用于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的玻璃在钢化上要予以控制,选择半钢化玻璃,即其应力不能过大,以避免受风荷载引起震动而自爆。

根据所用的玻璃原片不同,可制成普通钢化玻璃、吸热钢化玻璃、彩然钢化玻璃、钢化中空玻璃等。

(三)、夹丝玻璃

夹丝玻璃也称防碎玻璃或钢丝玻璃。它是由压延法生产的,即在玻璃熔融状态下将经预热处理的钢丝或钢丝网压入玻璃中间,经退火、切割而成。夹丝玻璃表面可以是压花的或磨光的,颜色可以制成无色透明或彩色的。

夹丝玻璃的特点是安全性和防火性好。夹丝玻璃由于钢丝网的骨架作用,不仅提高了玻璃的强度,而且当受到冲击或温度骤变而破坏时,碎片也不会飞散,避免了碎片对人的伤害。在出现火情时,当火焰延,夹丝玻璃受热炸裂,由于金属丝网的作用,玻璃仍能保持固定,隔绝火焰,故又称为防火玻璃。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JC433-91规定,夹丝玻璃厚度分为:6、7、10mm,规格尺寸一般不小于600mm×400mm,不大于2000mm×1200mm。

目前我国生产的夹丝玻璃分为夹丝压花玻璃和夹丝磨光玻璃两类。夹丝玻璃可用于建筑的防门窗、天窗、采光屋顶、阳台等部位。

(三)夹层玻璃

夹层玻璃是在两片或多片玻璃原片之间,用PVB(聚乙烯醇丁醛)树脂胶片,经过加热、加压粘合而成的平面或曲面的复合玻璃制品。用于夹层玻璃的原片可以是普通平板玻璃、浮法玻璃、钢化玻璃、彩色玻璃、吸热玻璃或热反射玻璃等。

夹层玻璃的层数有2、3、5、7层,最多可达9层,对两层的夹层玻璃,原片的厚度常用的有(mm):2+3、3+3、3+5等。夹层玻璃的结构,如图8-1所示。

夹层玻璃的透明性好,抗冲击性能要比一般平板玻璃高好几倍,用多层普通玻璃或钢化玻璃复合起来,可制成防弹玻璃。由于PVB胶片的粘合作用,玻璃即使破碎时,碎片也不会飞扬伤人。通过采用不同的原片玻璃,夹层玻璃还可具有耐久、耐热、耐湿等性能。

夹层玻璃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一般用于在建筑上用作高层建筑门窗、天窗和商店、银行、珠宝的橱窗、隔断等。

(四)钛化玻璃

钛化玻璃也称永不碎铁甲箔膜玻璃。是将钛金箔膜紧贴在任意一种玻璃基材之上,使之结合成一体的新型玻璃。钛化玻璃具有高抗碎能力,高防热及防紫外线等功能。不同的基材玻璃与不同的钛金箔膜,可组合成不同色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钛化玻璃。钛化玻璃常见的颜色有:无色透明、茶色、茶色反光、铜色反光等。

三、节能型玻璃

传统的玻璃应用在建筑物上主要是采光,随着建筑物门窗尺寸的加大,人们对门窗的保温隔热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节能装饰型玻璃就是能够满足这种要求,集节能性和装饰性于一体的玻璃。节能装饰型玻璃通常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色彩,而且还具有特殊的对光和热的吸收、透射和反射能力,用建筑物的外墙窗玻璃幕墙,可以起到显著的节能效果,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高级建筑物之上。建筑上常用的节能装饰玻璃有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和中空玻璃等。

(一)吸热玻璃

吸热玻璃是能吸收大量红外线辐射能、并保持较高可见光透过率的平板玻璃。生产吸热玻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普通钠钙硅酸盐玻璃的原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有吸热性能的着色剂;另一种是在平板玻璃表面喷镀一层或多层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薄膜而制成。

吸热玻璃有灰色、茶色、蓝色、绿色、古铜色、青铜色、粉红色和金黄色等。我国目前主要生产前三种颜色的吸热玻璃。厚度有2、3、5、6mm四种。吸热玻还可以进一步加工制成磨光、钢化、夹层或中空玻璃。

吸热玻璃与普通平板玻璃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⒈吸收太阳辐射热。如6mm厚的透明浮法玻璃,在太阳光照下总透过热为84%,而同样条件下吸热玻璃的总透过热量为60%。吸热玻璃的颜色和厚度不同,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程度也不同。

⒉吸收太阳可见光,减弱太阳光的强度,起到反眩作用。

⒊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并能吸收一定的紫外线。

由于述特点,吸热玻璃已广泛用于建筑物的门窗、外墙以及用作车、船挡风玻璃等,起到隔热、防眩、采光及装饰等作用。

(二)热反射玻璃

热反射玻璃是有较高的热反射能力而又保持良好透光性的平板玻璃,它是采用热解法、真空蒸镀法、阴极溅射法等,在玻璃表面涂以金、银、铜、铝、铬、镍和铁等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薄膜,或采用电浮法等离子交换方法,以金属离子置换玻璃表层原有离子而形成热反射膜。热反射玻璃也称镜面玻璃,有金色、茶色、灰色、紫色、褐色、青铜色和浅蓝等各色。

热反射玻璃的热反射率高,如6mm厚浮法玻璃的总反射热仅16%,同样条件下,吸热玻璃的总反射热为40%,而热反射玻璃则可高达61%,因而常用它制成中空玻璃或夹层玻璃,以增加其绝热性能。镀金属膜的热反射玻璃还有单向透像的作用,即白天能在室内看到室外景物,而室外看不到室内的景像

幼儿园美术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美术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一笔点转的方法画樱桃。

2、耐心添画细节,合理布局。

3、乐意评价同伴的作品。

4、能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5、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准备

1、幼儿有用毛笔画圆的基础。

2、樱桃实物及范画。

3、国画工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樱桃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樱桃的外形特征。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樱桃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

2、教师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讨论画法。

(1)教师:你们觉得这个圆应该怎么画? (幼儿回忆、探索小圆的多种画法,教师提炼总结)

(2)教师: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画出小圆呢?具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画的?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3)教师小结:以前我们学过用点画的方法画圆,两笔画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画圆方法——一笔点转法。

3、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基本画法:用大白云蘸赭红色在纸上一笔点转出球体;用小勾线笔蘸浓墨,中锋勾樱桃柄、点果脐(注意樱桃柄的方向要有变化);若画面中有很多樱桃,应适当注意疏密关系。

4、幼儿互相欣赏作品并发表评价意见。

教师: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活动反思

曾听过一位老师的研讨课《新型玻璃》中有一个环节“一字组多词”。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上节课新学的两个常用字,要求小组合作学习一分钟,后汇报学习成果,比一比哪个组组的词多。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不仅对组词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还对小组成员的合作状态、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情绪进行逐一即时评价。对小组的评价不仅有定量评价(根据组词量给小组加分),也进行定性评价,“第四小组,组长很能干,他根据学习要求迅速分工,有的查词典,有的查词语手册,有的查成语词典,有的做记录,这种分工合作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老师很喜欢。”

这位老师的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的即使评价在潜移默化中肯定和宣传了正确的小小组学习方法,这种评价的过程,比单一的说教要有用适切得多。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存在着如下弊端:

1、单一不全面。即时评价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忽略甚至遗漏了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个体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2、单向缺互动。评价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项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

3、单调不丰满。评价语言及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艺术性,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认识到这一点后,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时刻注意到自己即时评价语言的重要性。比如在这堂课上,我是这么做的:对于小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明确人人积极参与的小小组给与当场表扬;深入小小组指导学生之间互动评价;在交流时,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运用略显夸张的语气语调动作来肯定宣扬,如:多棒的问题!你怎么那么聪明!老师都佩服你了!快快给点掌声啊……即时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即时评价始终伴随着课堂教学。我想作为老师,重视学会合理正确的运用即使评价是非常必须的。

幼儿园美术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认识并练习画直线、折线、波浪线、螺旋线等多种线条。

2. 了解美发师的工作,尊重他人的劳动。

活动准备:

各种发型图片,彩笔每个幼儿1盒。.

活动过程:

一、预热阶段: 欣赏发型

1、出示发型照片,与幼儿一起欣赏。

2、请幼儿说说:每张照片上是发型是什么样的?

3、请幼儿说说妈妈、爸爸和其他家人的发型是什么样子的。如:妈妈的头发烫成大波浪,弯弯曲曲地披在肩上很漂亮;爸爸的头发很短是平头,很精神;......

4、请幼儿之间互相观察发型,说说朋友的发型是什么样的。

5、你经常去哪里理发?理解美发师的工作.

二、探讨头发的画法

1、欣赏画册《OK发型师》画面。讨论如何为光头人添画头发,用什么样的线来表现。

2、幼儿看发型图样,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出几种线条:直线、波浪线、折线、螺旋线......说说哪种发型适合用哪种线条。短发适合用短直线来画,卷发可以用波浪线、折线、螺旋线来画。

3、示范线条的画法

(1).教师示范直线的画法.

师:再画直线时要注意笔不能晃才会画的漂亮.

(2).教师示范曲折线的画法

师:曲折线像鲨鱼的牙齿一上一下,尖尖的牙齿!

(3).教师示范波浪线的画法

师:波浪线也是一上一下,不过没有尖尖的牙齿.

(4).教师示范螺旋线的画法

师:螺旋线像蜗牛的家一圈一圈的。

三、幼儿设计发型

1、幼儿说说自己要设计什么样的发型,画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线条绘画。从发际处开始向外画。

2、教师提醒幼儿画时线条要一根一根紧挨着,直到将整个头顶部画满,要画的多,画的紧密。

四、展示评价

将幼儿的作品排列在一起,互相欣赏。

启发幼儿给自己设计的发型起个别致的名字。

请幼儿评出最佳“发型设计师”

教学反思:

幼儿在预热阶段能通过语言准确的描述出自己父母的发型。知道美发师为我们剪出了漂亮的发型,他们是为我们服务的。在练习各种线条画法是个难点,幼儿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幼儿初次接触这些线条的画法觉得很新奇,画着很有耐心。不时会问问:老师我画的对吗?得到肯定的回答他们很高兴。继续很认真的画着,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心里特高兴。新奇的事物对幼儿永远有吸引力。

他们在图画本上练习了一阵子之后就开始自己的发型设计了。有的说我画妈妈的头发,有的说我画爸爸的头发,有的说我画姐姐的......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握笔姿势。有了练习的基础幼儿在美术书上画的很好,很快。幼儿画完了,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在桌子上展示。幼儿下座位看其他人的画,幼儿评论作品找到最好的,评出“发型设计师”。我奖励给幼儿一个贴纸,看着幼儿高兴的样子,我以后不会再吝啬我的奖励和微笑。小班幼儿的绘画水平不强,画出来的画相对来说不是很漂亮,而我在展示幼儿作品时,只顾了展示版面的好看,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无法体验成功的乐趣,我的这种做法是错的。孩子们画出来的画再不好看也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我们老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成果,鼓励他们下次画得更好。

幼儿园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能发现不同颜色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培养感知颜色的能力。

2、体验红黄蓝三种颜色,在相互手拉手后变出的颜色进行作画,并感受其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料,棉签,调色盘,空白水果图,PPT幻灯片,水果屋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能出现新的颜色。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示范法操作法观察法角色演示法幻灯片展示法

用变魔术开场,用圣诞老爷爷穿插演角色。

教学过程:

一、用魔术的方法把大树变绿,激发幼儿的乐趣,幼儿仔细观察颜色的变化。

秋天到了,大树的树叶都变成了黄色(边说边喷上黄色),春天又来了,树叶变成了绿色(请幼儿睁大眼睛观看,边说边喷上蓝色),但是结果却变成了绿色。

1、提问:一开始大树是什么颜色?(黄色)

2、后来我喷的是什么颜色,却会变成绿色的。原来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老师这还有红色,我们来试一试把红色和黄色放在一起,看一看有什么变化?(变成了橙色)我们再来试一试红色和蓝色放在一起,看一看有什么变化?(变成了紫色)

3、教师出示PPT进行小结:

红色+黄色=橘色

红色+蓝色=紫色

黄色+蓝色=绿色

二、幼儿动手操作

1、现在小朋友的面前也放了红黄蓝三种颜料,等会你们也来试着做一回魔术师刘谦,把两种不同的颜色放在一起,变成另外一种漂亮的颜色。

2、在幼儿操作之前,教师要强调几点:

(1)红黄蓝三种颜料里面各有三个棉签,如果要取颜料,必须用各自杯子里的棉签,否则颜料会弄脏,变出来的颜色就不好看了。

(2)两种颜色相互混合,取出的量一定要一样多。

(3)量弄得不要太多,避免弄到桌子和椅子上,特别是小朋友的衣服上,因为颜料不容易洗掉。

(4)记住自己把什么颜料和什么颜料放在了一起,变出了另一种什么颜色。

3、幼儿在操作时,教师要来回的巡视,及时的指导,幼儿完成后,教师把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幼儿说出使用什么颜料加什么颜料变成的。

三、让幼儿欣赏图片并作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橙色,紫色和绿色的水果蔬菜,观看PPT。

橙色的有:橙子、南瓜、胡萝卜等

紫色的有:紫包菜、茄子、葡萄等

绿色的有:黄瓜、西瓜、苹果等

情景介入:圣诞老人要求帮忙

教师扮演圣诞老人:小朋友们你们好,圣诞节还没有到,我闲的很无聊,最近仅开了一个水果店,可是没有经验,进的水果都不漂亮,卖不出去啊,请小朋友们帮帮忙,用你们调出的颜色,给我的水果都穿上好看的衣服吧。

幼儿开始作画,在这之前教师提要:

1、给水果图上合适的颜色。

2、作画时不要弄到其他小朋友的身上。

3、注意自己的坐姿。

教师在幼儿作画时,来回的巡视,给与相应的指导。

把幼儿的`作品贴到水果屋上,展示出来。

圣诞老爷爷感谢幼儿的帮忙,说完就去卖水果了。(结束)

教学设计:

一般我们上过的《颜色变变变》多数是科学课,但是这次给的课题是一节美术课,那就要以美术为主,也要涵盖部分的科学领域,颜色混合的秘密,对于中班的孩子还是比较新奇的,我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想,怎么样才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最后我以魔术师变颜色为主线,设置悬念吸引幼儿。我为什么选择用魔术作为开场白呢,近几年的魔术比较流行,儿童的好奇心计较的强,魔术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

整个活动,我让幼儿通过看、听、讲、操作等多种渠道,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我先示范,激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带着好奇心动手操作,怎么把两种颜色和起来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了解变化后的颜色,由于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以孩子们大胆操作、思维积极,主动大胆地与同伴、老师交流着,分享着……整个活动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同时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操作能力都有了促进和提高。使用PPT演示把刚才知识点进一步加深,认识橙色、绿色、紫色的水果图片,使幼儿了解不同水果的颜色,

最后一个环节圣诞老爷爷出场,引起幼儿的兴趣,为什么是选圣诞老爷爷呢,因为最近还没有到圣诞节,圣诞老爷爷对开水果店没有经验,导致他的水果店进来的水果不好,所以生意很差,请幼儿用自己刚才调成的漂亮颜色,帮忙画出漂亮的水果,幼儿很乐意帮忙。

这节活动既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又鼓励了幼儿用不同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解和想象,尊重了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三原色,感知颜色的变化,产生探索颜色变化的兴趣。

2.能在印染画过程中探索颜色的变化,并能说出×颜色和×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颜色。

活动重点:

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发生的变化,并能说出×颜色和×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颜色。

活动难点:

能发现两种不同颜色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且能大胆运用颜色进行印染。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谈话法、示范法、演示法、观察法。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三位可爱的宝宝,他们分别是红宝宝、黄宝宝、蓝宝宝(师出示课件),他们是最好的朋友。一天,蓝宝宝和黄宝宝一起到公园玩,她们在公园里跑呀,跳呀,玩的非常开心,并且激动地抱在了一起,(出示课件)她们抱啊转啊,结果……你们猜怎么样?(指明幼儿答)师:结果他们都变成了绿宝宝,你们相信吗?

二、让幼儿感知颜色变化。

1、今天我把黄宝宝和蓝宝宝都带来了,我们一起看看,会不会变成绿色呢?"好了,小朋友仔细看清楚了,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咯!"(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感受颜色的变化,师幼小结:蓝宝宝和黄宝宝抱在一起变成了绿宝宝。(师出示课件)

2、师:就在黄宝宝和蓝宝宝玩的开心的时候,红宝宝来了,黄宝宝看见红宝宝,连忙跑过去拉她,也激动地抱在了一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时红宝宝和黄宝宝抱到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宝宝呢?(幼儿思考,猜想。)师:我把红宝宝和黄宝宝也请来了,我请一位小朋友来变变看。(邀请一名幼儿示范操作)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师幼小结:红宝宝和黄宝宝抱在一起变成了橙宝宝。

3、小朋友再想一想,假如红宝宝和蓝宝宝抱到一起,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宝宝呢?(幼儿思考,自由猜想。)邀请一名幼儿操作演示,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师幼小结:红宝宝和蓝宝宝抱在一起变成了紫宝宝。

师激发兴趣:小朋友们,颜色宝宝这么神奇,你们想不想也自己动手变一变,感受一下颜色的变化呢?

三、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变化。

1、师:这些颜色宝宝不仅会变颜色,还能印出许多漂亮的图案,(师课件展示范作,幼儿欣赏)欣赏后,教师引导幼儿说说,你看到了哪些颜色,重点说出绿、橙、紫颜色是怎么来的。

这些图案好不好看啊?我们今天也来动手印一印吧!

2、教师示范染纸过程(任意折叠、两色蘸染、小心打开)。

3、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作品,说说自己的发现。

创意设计:

中班的小朋友已经积累了许多颜色的概念,在平时的绘画过程中,对漂亮的颜色特别感兴趣。在一次的绘本阅读《小蓝和小黄》的教学中,孩子们对故事里的"小蓝"和"小黄"都很感兴趣,特别是"小蓝和小黄两人抱一起后变成了绿色"这个故事情节,小朋友们都感到很好奇,甚至课后还会有小朋友跑过来问我:老师,今天故事里的小蓝和小黄抱一起真能变成绿色吗?……后来,我就在思考:孩子们虽然对各种鲜艳的颜色很感兴趣,喜欢用各种颜色画出漂亮的不同的图形和图案,但那些颜色都是现成的,随手就能拿到的,孩子们对两种不同颜色混合后的变化缺少认识和感知,特别是对三原色中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还缺少经验,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节中班美术课《颜色变变变》,想通过教师示范操作和让幼儿自己亲自操作,来感知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后发生的变化,让他们对颜色的变化视觉上有直接的感官,最后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面纸,让幼儿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印一印",进行印染画。因为面纸的吸水性和渗透性较强,幼儿能很直观地感受到两种颜色混合后发生的变化。幼儿通过调动自己的感官,动脑猜测,再动手实践,一下子就记住了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的新颜色。这个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幼儿能很快掌握色彩的变化。

幼儿园美术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利用平铺、围合、镶嵌的方式创造性地装饰笔筒。

2.通过对废旧材料的巧妙利用,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各种废旧瓶子,各种果壳、毛线、吸管等废旧材料,彩色面团,笔筒照片,相机。

三、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猜猜是什么》,激发幼儿兴趣

1.将废旧瓶子藏在布袋子里,请幼儿猜里面是什么。

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抢答中,教师出示布袋中的瓶子,原来是空的没用的瓶子,引出“废旧瓶子”的概念。

2.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将废旧瓶子变废为“宝”。

教师:“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废旧的瓶子变成有用的东西呢?”

幼儿:“可以用剪刀剪成有用的东西。”

幼儿:“我们可以放一些石头在里面封上口变成响筒,音乐课使用。”

幼儿:“我们可以把它装饰一下,变成装饰品。”

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中,出示大班幼儿制作的笔筒图片,再次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活动兴趣。

(二)欣赏照片,激发制作欲望

欣赏大班幼儿制作的各种各样的笔筒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怎么做成的?

在肯定了孩子的回答后,教师及时引导大家共同总结出制作笔筒的材料和方法:“这是用彩色的面团,搓平后围在瓶子上面,再用瓜子壳、毛线、吸管等进行镶嵌装饰。装饰好以后,美丽的笔筒就做成了。”并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漂亮的笔筒吧!”

(三)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1.介绍材料,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笔筒。

2.常规要求:

(1)注意卫生,保持桌面整洁,物品用后归放整齐。

(2)做完用抹布将手擦干净。

3.巡视幼儿的操作过程并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

(四)相互介绍,欣赏作品

1.通过播放随机照的照片展示幼儿作品。

2.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幼儿园美术教案 篇5

活动名称:《彩虹真美丽》

年龄段和领域: 中班美术

活动目标

1.知道彩虹是下雨后出现的自然现象,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对色彩进行探索,感受色彩的变化,运用不同绘画材料,以彩虹色彩为线索进行大胆想象与创作。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体验欣赏彩虹色彩的美。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知道彩虹是下雨后出现的自然现象,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活动难点:对色彩进行探索,感受色彩的变化,运用不同绘画材料,以彩虹色彩为线索进行大胆想象与创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生活中有观察彩虹的经验,丰富的色彩认知经验,多种绘画工具的使用经验。

2.物质准备:水彩笔、油画棒、水彩颜料、湿水彩颜料、水粉笔、打湿的画纸、背景板、PPT、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雨后彩虹”的情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发现彩虹:教师用湿水彩的方式,通过三原色感受色彩的变化。

教师指导语:

1.听什么声音?(播放音乐:打雷下雨)雨水带着蓬勃的生机唤醒大地。(用水粉笔沾水,从上往下打湿画纸)

2.瞧,谁出来了?(PPT:太阳图片)阳光温暖着大地,阳光是什么颜色?(黄色)从天空上洒落下来。

3.地面的雨水呢?用什么颜色表示好?(蓝色)雨水落到地上,越积越多。

4.黄色的光与蓝色的水相遇,大家发现了什么?(绿色)绿色的大地生机勃勃。

5.阳光越来越暖,可以用什么颜色表达?(红色)阳光温暖着天空,颜色有哪些变化?(橘色)

6.阳光的影子映在雨水上,又有哪些神奇的变化?(紫色)

7.雨后太阳出来送给大家一份神秘又美好的礼物,是什么呀?(彩虹)

二、观察“美丽彩虹”,迁移幼儿生活经验。

观察彩虹:结合课件PPT,启发幼儿观察彩虹,知道彩虹是下雨后出现的自然现象。

关键提问:

1.哇,彩虹美吗?你在哪里见过彩虹?

2.看到彩虹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样的感受?

3.彩虹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颜色?(结合PPT)

教师小结:雨后太阳出来会见到彩虹,彩虹弯弯的像桥,有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一个颜色紧挨着另一个样色,彩虹美丽又神奇。

三、体验“找寻彩虹”,湿水彩的绘画方式对色彩进行探索。

绘画彩虹:用湿水彩的方式体验彩虹的色彩变化。

教师指导语:

1.黄色的阳光温暖着大地,从天空上洒落下来。(黄色)

2.雨水落到地上,蓝色越积越多。(蓝色)

3.绿色的大地生机勃勃。(绿色)

4.阳光温暖着天空,影子映在雨水上。(红色、橘色、紫色)欣赏彩虹:把作品夹到绳子上,欣赏彩虹的色彩美。

四、绘画“彩虹花园”,以彩虹色彩为线索进行大胆想象与创作。彩虹游戏:运用不同绘画材料绘画。

教师指导语:

1.创设“花园”情境,彩虹宝宝很调皮,喜欢到处找朋友玩游戏,彩虹宝宝准备把彩虹色送到到花园里。(出示背景板)

2.花园里有什么呀?(花、蚂蚁、蚯蚓、蝴蝶等)

3.按照彩虹色的规律,选取自己喜欢的作品纸和彩虹宝宝玩游戏进行装饰。

4.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炫彩棒、水彩笔或者水彩颜料,开始行动吧。

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五、欣赏“彩虹故事”,赏评作品分享经验。

教师指导语:

1.你的彩虹宝宝跟谁玩儿的游戏?(引发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2.我们来找一找彩虹宝宝装饰的不同规律,谁发现了?(引领赏评:色彩准确、色彩衔接、绘画创意)

3.彩虹色的花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谁听过?(情感激发:爱和友谊像彩虹般美好)

课后延伸活动设计

关于彩虹的故事还有很多,还有一个故事叫《彩虹的尽头》,我们一起找一找关于彩虹的故事书来读一读。

【课后反思】

本节活动选自《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中班下。根据原教材的指引、幼儿的年龄特点等因素,我设计了本节活动。活动将惊喜“雨后彩虹”、观察“美丽彩虹”、体验“找寻彩虹”、绘画“彩虹花园”、欣赏“彩虹故事”的主线贯穿始终,通过感受与欣赏,变现与创造的层次不断深入。通过活动知道彩虹是下雨后出现的自然现象,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体验欣赏彩虹色彩的美。一是,通过湿水彩的绘画方式对色彩进行探索,感受色彩的流动和变化;二是,运用不同绘画材料,以彩虹色彩为线索进行大胆想象与创作。

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亮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当色彩赋予生命,体验和感受更加丰富导入环节中通过语言启发的方式,让色彩赋予生命,例如:“阳光温暖着大地,黄色从天空上洒落下来。蓝色的雨水落到地上,越积越多。

黄色的光与蓝色的水相遇,绿色的大地生机勃勃。阳光越来越暖,红色阳光温暖着天空,阳光的影子映在雨水上,又有哪些神奇的变化?雨后太阳出来送给大家一份神秘又美好的礼物,彩虹!”以此来丰富孩子的色彩体验和感受。

2.湿水彩让“彩虹”动起来

本节活动中选用湿水彩的绘画方式,提前将画纸打湿,在色彩相融的变化里发现新的色彩绿色、橙色、紫色,当颜料在画纸上流动时,给孩子惊喜的体验,“彩虹”动起来了。

3.“彩虹宝宝玩儿游戏”让美更有活力绘画环节用游戏化的方式开展艺术活动,创设“彩虹花园”的情境,以彩虹宝宝玩游戏为导引,以彩虹色彩为线索进行大胆想象与创作。

4.通过“彩虹故事”让故事丰盈情感体验

赏评环节通过绘本《彩虹色的花》为切入点,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爱、友谊这些美好的情感像彩虹般美丽。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ppt

一、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它是驱动人们去完成某件事情,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出发点。一般情况下,动机越强,由动机所支配的行为便越发坚定,且表现出坚忍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而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外露在“兴趣”上。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以“趣”激“趣”

鉴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潜在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设计巧妙且富有趣味的教学过程。我创设了“小导游介绍草原美丽风光与风土人情”,“写草原广告词”等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把这一学习情境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激发儿童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去感悟草原的美,最后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介绍草原,使学生的兴趣一直延续下去。“趣”得实在,“趣”得巧妙。

2、以“新”激“趣”

研究表明,新鲜新奇事物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激活其“兴奋点”,少年儿童尤甚。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这一句话充分阐明了“新鲜、新奇”诱发学生积极的效用。不难想象,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的课堂怎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呢?故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新激趣,时常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就强调课堂“有趣”、“有效”。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有趣的游戏》时,我就让学生一边做着有趣的游戏(掰手腕),一边享受习作的乐趣(在语言实际运用中表达真情实感)。因为“新”,使儿童的思想得到完全地释放,敢于大胆的想。因为“新”,使儿童在快快乐乐的心境中习作。

3、以“情”激“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只有以真诚、强烈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以情动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许多知名语文教育专家也提出“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教师的感情投入,没有感情就不能提高教学艺术。”“教师上课要有激情,要用教师的情感打动学生,这是解决教学艺术的重大前提。”“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魅力通过有声的语言传递到学生的心中。”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新知识,学生虽然有接收能力,但并不一定乐意接受,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诗文都是以情铸成的,教师讲课时要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的东西了。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让学生阅读、思考,学生的心田才必定得到滋润,主动学语文的劲头才会更足,学习自然就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事情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情感表现深刻与否为基本条件的。忽视情感的传递熏陶作用,教师无情的教、学生冷漠的学,会大大降低教学的质量。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由此看来,教师情感投入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变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注入到教学中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着力引导学生积累、创新

从教育发展的阶段来说,传统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这从2000多年前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教育已走向“人的发展为本位”的阶段。信息产业、知识经济不断地冲击着传统思维。于是“创新”便显得日益迫切,也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但“创新”是要有基础的,是要在原有的积累上进行的。离开了基础,我们的创新便成了空中楼阁。所以,分析两者关系应该是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小学语文教学更应重视这一点。

1、积累语言

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厚积”才能“薄发”,我们经常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都是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学,重视积累势在必行。

(1)多读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例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就将第一课时几乎全花在读上,读通,读懂,读会,读好。

(2)说写结合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个重要机制。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落实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我执教《猫》这一课时,在教学刚满月小猫的可爱与淘气以后,运用多媒体技术显示小猫的淘气可爱、生机勃勃的多幅动态画面,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只小猫,将文章的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讲述,这样,学生目睹动态的图像,耳听动听的声音,兴味盎然、声情并茂地表现出小猫的惹人喜爱,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可谓绝妙之笔。又如特级教师徐善俊老师教《记金华的双龙洞》,在充分认识了内洞外洞及孔隙的特点后,教者不是就此结束全课,而是设计了这样的说写训练,“我们跟着叶爷爷玩了半天,现在就要和他老人家分手了,你不想和他说几句吗?”启发学生或赞美双龙洞,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感谢叶爷爷,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供我们学习,简述学到了什么;或告诉叶爷爷,我们的家长也有美景,我也要把家乡的美景写出来,先说后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归纳中心再不是索然无味的了。

诚然,积累语言并非只有这些,其他的诸如多欣赏精彩片段,课外让学生多做读书笔记等均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2、引导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会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质疑的重要价值。的确,在“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质疑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

A、保证质疑的时间。质疑既然如此重要,切不可走过场,所以,应该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B、处理好质疑的时机。一般上语文课堂质疑或是课始从题目处质疑;或是课中针对内容理解方面的质疑;或是课后查漏补缺性质的质疑。比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我们不妨让学生从课题处质疑:“怀念什么?”“秋天的怀念是什么意思?”再如学习《挑山工》一课,我们不妨抓重点句“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他。”让学生质疑:“这个它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抓住了这些问题,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C、教给质疑的方法。质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指发问。所以引导学生从“不”问”到“敢问”再到“会问”还涉及到一个方法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这些方法有:①从题目处质疑;②抓重点词句、关键语句质疑;③从课文中看似矛盾处质疑;④从文章前后联系上质疑;⑤从文章重复处质疑⑥从标点处质疑等等。

总之,质疑是凸现“创新、自主”的最好手段。当然,质疑后要析疑、解疑。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有补益。

(2)让学生会辩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辩论(讨论)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儿童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辩论中主动,在辩论中创新,在辩论中提高。

A、辩在重难点。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组织学生辩论,可起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作用。比如《凡卡》一课,文章最后写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凡卡做了个甜蜜的梦。这是作者一种委婉的写法,暗示凡卡的希望只不过是个美丽的梦,是“含泪的微笑”。学生不易懂。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针对学生的分歧:一方认为爷爷收到了信,另一方认为爷爷收不到信,组织学生辩论,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说明。结果学生联系当时社会背景,联系凡卡写信封等情况来说明。更有一学生说:“即使爷爷收到信,也不会带他走,因为爷爷当初就是养不活凡卡,把他送到城里来的。”另一学生马上补充:“是的,这个结尾有力证明了当时社会中穷人命运的悲惨,今天我们却......”思路一经打开如泉涌......

B、辩在疑问处。在课文之中看似疑问的地方组织学生辩论。比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第二部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陈赓说,‘我受骗了!’小红军真是骗陈赓吗?”学生在辩论时明确正是因为这个“骗”显示小红军的倔强的性格,显示他宁死也不连累别人的高尚品质。“骗”字不但用得准,而且用得巧。

C、辩在恰当时。辩论毕竟属于一种较为高级的口头表达、思维训练的活动。教学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宁缺勿滥”,万万不可盲目乱用。

三、让学生学会合作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但在引导学生在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时,有人将合作学习理解为课堂上讨论学习,这种理解是有失偏颇的。合作学习不仅指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探讨,也包括学生在课后与伙伴、老师、家长、同学等的交流,学生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应该都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因此,合作学习应该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如我在进行“保护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的话题作文中,首先课前把学生分组,对当地水资源污染状况进行调查。A组考察当地河流情况。同学们发现,水面上漂浮着泡沫、塑料袋等白色漂浮物,一股股浓烈的气味相当刺鼻,河边居民区垃圾成堆。B组去当地环保部门采访有关的负责人,通过访谈找出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及政府对此的举措。C组对河水受污染的危害状况进行生物实验。学生把五只玻璃鱼缸里分别盛入一定量的清水,然后分别倒入一小勺农药、洗衣粉、工业废水、洗洁精、洗发精,再把五条金鱼放入不同的鱼缸中,观察金鱼的存活时间。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调查资料,提出问题,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然后让学生针对“在环保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献计献策。最后学生根据调查、采访、实验、讨论、探究的情况组织成文。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而且小组合作学习也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要如此必然就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学习。一节课,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应当是这样的:保持良好的心境进入课堂;在深入学习当中,由于教师的引导得法可能会产生高昂的情绪;在此状态之下,教师、教材、学生一切完全默契,学生的情绪就会变为激情,此时,课堂上就会爆发出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在此作用下,学生学习就进入了一种“自能”的状态。换言之,就是“入情入境”。

1、营造平等的参与环境

教师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信息渠道能够保持畅通。教学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绿色平衡”。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应该对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这样才会真正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天堂,“凭鱼跃”的大海。

2、满足成功的情绪体验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期望”存在的价值。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期望,学生自己满怀信心,期望才有可能传递、接受、生效,在这期间成功的“情绪”体验起到了关键作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擅于创设成功机会的“最佳区域”,使师生的相互期望形成合力,转为“成功”的情绪体验,长此以往,师生就会把成功的体验与学习的愉快等同,从而去追求成功的体验,进而强化学习动机。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教到“我仿佛听到爸爸在呼唤和平!和平!和平!”一句时,让学生感情朗读,但学生感情平淡。此时,老师仍不慌不忙,创设情境。以录像再现“维和英雄遗体归来的场面”的情景,再让大家谈谈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他的牺牲是为了什么,儿子此时是什么心情?学生这才“柳暗花明”大有豁然开朗的味道,领悟到“这句话写出了一个维和战士对和平的渴望,作为儿子,怎能不理解父亲的心愿。”这样充分理解后学生再读,效果大不一样。上例中,老师针对难点,并不灌输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先思后释,先放后收,先扶后放。遵循认知“最近发展区”的规律,结果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享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也体味到了突破难点后的兴奋,教与学达成了默契。

随着新课程的广泛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采取对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何使用ppt课件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自主学习能力

一、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它是驱动人们去完成某件事情,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出发点。一般情况下,动机越强,由动机所支配的行为便越发坚定,且表现出坚忍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而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外露在“兴趣”上。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以“趣”激“趣”

鉴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潜在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设计巧妙且富有趣味的教学过程。我创设了“小导游介绍草原美丽风光与风土人情”,“写草原广告词”等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把这一学习情境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激发儿童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去感悟草原的美,最后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介绍草原,使学生的兴趣一直延续下去。“趣”得实在,“趣”得巧妙。

2、以“新”激“趣”

研究表明,新鲜新奇事物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激活其“兴奋点”,少年儿童尤甚。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这一句话充分阐明了“新鲜、新奇”诱发学生积极的效用。不难想象,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的课堂怎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呢?故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新激趣,时常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就强调课堂“有趣”、“有效”。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有趣的游戏》时,我就让学生一边做着有趣的游戏(掰手腕),一边享受习作的乐趣(在语言实际运用中表达真情实感)。因为“新”,使儿童的思想得到完全地释放,敢于大胆的想。因为“新”,使儿童在快快乐乐的心境中习作。

3、以“情”激“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只有以真诚、强烈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以情动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许多知名语文教育专家也提出“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教师的感情投入,没有感情就不能提高教学艺术。”“教师上课要有激情,要用教师的情感打动学生,这是解决教学艺术的重大前提。”“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魅力通过有声的语言传递到学生的心中。”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新知识,学生虽然有接收能力,但并不一定乐意接受,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诗文都是以情铸成的,教师讲课时要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的东西了。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让学生阅读、思考,学生的心田才必定得到滋润,主动学语文的劲头才会更足,学习自然就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事情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情感表现深刻与否为基本条件的。忽视情感的传递熏陶作用,教师无情的教、学生冷漠的学,会大大降低教学的质量。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由此看来,教师情感投入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变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注入到教学中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着力引导学生积累、创新

从教育发展的阶段来说,传统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这从2000多年前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教育已走向“人的发展为本位”的阶段。信息产业、知识经济不断地冲击着传统思维。于是“创新”便显得日益迫切,也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但“创新”是要有基础的,是要在原有的积累上进行的。离开了基础,我们的创新便成了空中楼阁。所以,分析两者关系应该是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小学语文教学更应重视这一点。

1、积累语言

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厚积”才能“薄发”,我们经常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都是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学,重视积累势在必行。

(1)多读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例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就将第一课时几乎全花在读上,读通,读懂,读会,读好。

(2)说写结合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个重要机制。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落实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我执教《猫》这一课时,在教学刚满月小猫的可爱与淘气以后,运用多媒体技术显示小猫的淘气可爱、生机勃勃的多幅动态画面,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只小猫,将文章的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讲述,这样,学生目睹动态的图像,耳听动听的声音,兴味盎然、声情并茂地表现出小猫的惹人喜爱,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可谓绝妙之笔。又如特级教师徐善俊老师教《记金华的双龙洞》,在充分认识了内洞外洞及孔隙的特点后,教者不是就此结束全课,而是设计了这样的说写训练,“我们跟着叶爷爷玩了半天,现在就要和他老人家分手了,你不想和他说几句吗?”启发学生或赞美双龙洞,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感谢叶爷爷,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供我们学习,简述学到了什么;或告诉叶爷爷,我们的家长也有美景,我也要把家乡的美景写出来,先说后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归纳中心再不是索然无味的了。

诚然,积累语言并非只有这些,其他的诸如多欣赏精彩片段,课外让学生多做读书笔记等均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2、引导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会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质疑的重要价值。的确,在“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质疑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

A、保证质疑的时间。质疑既然如此重要,切不可走过场,所以,应该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B、处理好质疑的时机。一般上语文课堂质疑或是课始从题目处质疑;或是课中针对内容理解方面的质疑;或是课后查漏补缺性质的质疑。比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我们不妨让学生从课题处质疑:“怀念什么?”“秋天的怀念是什么意思?”再如学习《挑山工》一课,我们不妨抓重点句“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他。”让学生质疑:“这个它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抓住了这些问题,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C、教给质疑的方法。质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指发问。所以引导学生从“不”问”到“敢问”再到“会问”还涉及到一个方法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这些方法有:①从题目处质疑;②抓重点词句、关键语句质疑;③从课文中看似矛盾处质疑;④从文章前后联系上质疑;⑤从文章重复处质疑⑥从标点处质疑等等。

总之,质疑是凸现“创新、自主”的最好手段。当然,质疑后要析疑、解疑。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有补益。

(2)让学生会辩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辩论(讨论)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儿童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辩论中主动,在辩论中创新,在辩论中提高。

A、辩在重难点。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组织学生辩论,可起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作用。比如《凡卡》一课,文章最后写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凡卡做了个甜蜜的梦。这是作者一种委婉的写法,暗示凡卡的希望只不过是个美丽的梦,是“含泪的微笑”。学生不易懂。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针对学生的分歧:一方认为爷爷收到了信,另一方认为爷爷收不到信,组织学生辩论,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说明。结果学生联系当时社会背景,联系凡卡写信封等情况来说明。更有一学生说:“即使爷爷收到信,也不会带他走,因为爷爷当初就是养不活凡卡,把他送到城里来的。”另一学生马上补充:“是的,这个结尾有力证明了当时社会中穷人命运的悲惨,今天我们却......”思路一经打开如泉涌......

B、辩在疑问处。在课文之中看似疑问的地方组织学生辩论。比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第二部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陈赓说,‘我受骗了!’小红军真是骗陈赓吗?”学生在辩论时明确正是因为这个“骗”显示小红军的倔强的性格,显示他宁死也不连累别人的高尚品质。“骗”字不但用得准,而且用得巧。

C、辩在恰当时。辩论毕竟属于一种较为高级的口头表达、思维训练的活动。教学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宁缺勿滥”,万万不可盲目乱用。

三、让学生学会合作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但在引导学生在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时,有人将合作学习理解为课堂上讨论学习,这种理解是有失偏颇的。合作学习不仅指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探讨,也包括学生在课后与伙伴、老师、家长、同学等的交流,学生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应该都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因此,合作学习应该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如我在进行“保护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的话题作文中,首先课前把学生分组,对当地水资源污染状况进行调查。A组考察当地河流情况。同学们发现,水面上漂浮着泡沫、塑料袋等白色漂浮物,一股股浓烈的气味相当刺鼻,河边居民区垃圾成堆。B组去当地环保部门采访有关的负责人,通过访谈找出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及政府对此的举措。C组对河水受污染的危害状况进行生物实验。学生把五只玻璃鱼缸里分别盛入一定量的清水,然后分别倒入一小勺农药、洗衣粉、工业废水、洗洁精、洗发精,再把五条金鱼放入不同的鱼缸中,观察金鱼的存活时间。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调查资料,提出问题,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然后让学生针对“在环保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献计献策。最后学生根据调查、采访、实验、讨论、探究的情况组织成文。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而且小组合作学习也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要如此必然就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学习。一节课,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应当是这样的:保持良好的心境进入课堂;在深入学习当中,由于教师的引导得法可能会产生高昂的情绪;在此状态之下,教师、教材、学生一切完全默契,学生的情绪就会变为激情,此时,课堂上就会爆发出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在此作用下,学生学习就进入了一种“自能”的状态。换言之,就是“入情入境”。

1、营造平等的参与环境

教师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信息渠道能够保持畅通。教学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绿色平衡”。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应该对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这样才会真正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天堂,“凭鱼跃”的大海。

2、满足成功的情绪体验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期望”存在的价值。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期望,学生自己满怀信心,期望才有可能传递、接受、生效,在这期间成功的“情绪”体验起到了关键作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擅于创设成功机会的“最佳区域”,使师生的相互期望形成合力,转为“成功”的情绪体验,长此以往,师生就会把成功的体验与学习的愉快等同,从而去追求成功的体验,进而强化学习动机。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教到“我仿佛听到爸爸在呼唤和平!和平!和平!”一句时,让学生感情朗读,但学生感情平淡。此时,老师仍不慌不忙,创设情境。以录像再现“维和英雄遗体归来的场面”的情景,再让大家谈谈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他的牺牲是为了什么,儿子此时是什么心情?学生这才“柳暗花明”大有豁然开朗的味道,领悟到“这句话写出了一个维和战士对和平的渴望,作为儿子,怎能不理解父亲的心愿。”这样充分理解后学生再读,效果大不一样。上例中,老师针对难点,并不灌输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先思后释,先放后收,先扶后放。遵循认知“最近发展区”的规律,结果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享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也体味到了突破难点后的兴奋,教与学达成了默契。

随着新课程的广泛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采取对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来自网友投稿及网络整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有错误请反馈给我们及时更正,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不承但任何责任。
版权所有:学窍知识网 Copyright © 2011-2024 www.at3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